团体标准未来发展方向探究-以市场化、创新化与国际化为核心

发布时间: [2025-03-19 11:13:07]来源: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作者: 郝宇花

引言:谁拥有标准谁就有话语权,标准是企业进行生产、服务的依据、是对外贸易的语言、是市场规则和合作的桥梁纽带。随着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企业、公众对各类标准的需求逐渐增加。团体标准,作为由具备相应专业技术能力、标准化工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社会团体自主制定发布的标准,正逐渐成为我国标准体系中的重要力量。本文将从市场化、创新化和国际化三个维度,探讨团体标准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团体标准取得的成效
团体标准作为我国新型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推动行业发展、规范市场秩序、促进技术升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1、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随着人工智能、信息化、数字化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群,技术迭代速度大大加快,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周期较长且程序复杂,已经难以满足产品和技术快速迭代的需求,而团体标准更灵活,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在新兴技术领域,如人工智能、区块链、新能源汽车等,团体标准由于其制定主体通常是行业内的领先企业或技术先锋,能够更快地制定出适应新技术发展的标准。这种快速响应能力使得团体标准在技术创新领域占据了先机,为行业内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指导和规范。
2、促进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
随着技术创新速度的加快,团体标准及时将最新的科技创新成果吸纳进去,促使新技术能迅速在产品或者服务中得到推广与应用,团体标准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指导,通过团体标准转化的新技术也在行业内获得了一定的认可和推广基础,同时也激励其他同行企业用该新技术成果改进自身的产品或服务。
3、推动行业共同协作
团体标准在制定的过程中通常需要邀请相关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及专家学者组成标准编制组,各利益方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共同为标准的严谨性、科学性、实用性进行把关,从而推动了行业的共同协作和发展。
4、提供主要技术依据
团体标准可以作为申报各类奖项的重要支撑材料之一,证明企业在某一科技创新领域和应用方面取得的成就和贡献。在招标文件中,招标方可以明确引用特定的团体标准,要求投标方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必须符合这些标准,从而确保投标方具备相应的技术实力或者生产能力,从而筛选出真正具有实力和信誉的投标者。在投标过程中评标委员会可以将投标方对团体标准的符合程度作为评分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投标方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进行与团体标准的比对评估,可以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价其技术水平和质量状况。这有助于招标方选择出最符合项目需求的投标方,提高中标项目的质量和效益。
5、作为科研项目成果的重要考核指标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团体标准规范优质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将团体标准作为科研项目成果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在科研项目结题时,团体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情况可以作为评价项目成果的重要依据。企业通过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团体标准,不仅可以体现其在该领域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实力,还可以为后续的科研活动提供指导和参考。同时团体标准也可以作为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成果的一种体现形式。通过制定团体标准,可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或产品标准,提升行业竞争力,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团体标准中融入科研成果的创新点,并考虑产业化的需求,以推动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
6、为职称评定提供重要依据
在职称评定中,团体标准也可以作为专业技术成果发挥重要作用。参与制定团体标准的专家和企业人员在职称评定时,其在标准制定过程中的贡献可以被视为重要的业绩成果。这不仅激励了专业人才积极参与团体标准制定,提高自身技术水平,还为行业培养了更多具备创新能力和标准化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二、团体标准制定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1、标准文本质量问题
到目前为止全国团体标准信息服务平台注册的具有团体标准资质的协会一共是8296家,而这里一大部分协会存在对团体标准制定流程不清晰,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使得标准的可行性、适用性降低,标准的内容不科学、不合理、不实用。还有一部分协会的从业人员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对制定标准的真正意义缺乏认识,存在乱起标准名字就立项后面再找主编单位的现象,导致后续编写工作缺乏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标准的使用者也可能因为名称的不清晰而无法准确理解标准的适用范围和内容。随意命名也会导致与已有标准名称重复或冲突,这不仅会造成混淆,还可能影响标准的推广和应用。由于前期准备不足和沟通不畅,可能导致标准的编写难度增加,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协调各方意见和解决问题。不规范的命名和立项与主编单位衔接不当可能导致标准的编写质量下降,使得标准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和适用性。
2、制定流程问题
正常团体标准的制定流程包括提案、申请立项、起草、征求意见、技术审查、批准、发布、实施等环节。但是有部分从业者对标准制定流程缺乏清楚的认识,在标准立项到审查的阶段一次研讨会都没有开过,征求意见的流程虽然走了,但是并没有真正做到征求意见的行动,导致标准内容与实际市场需求、技术发展或行业现状不符,标准可能无法充分反映各方的需求,导致在技术审查时受到质疑,认为其缺乏广泛代表性。
3、收费不合理问题
在组建标准起草工作组和制定标准过程中,有些协会的从业人员可能会以参与标准起草排名等名义进行违规收费。以缴纳费用可以获得团体标准署名权的名义,向企业收取高额赞助费,严重加重了企业的负担,而这些花钱加入进来的单位并没有实际意义的真正参与到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来。而部分协会在起初承诺给企业的服务,实际上并未提供相应的服务或提供的服务远少于承诺的内容。
4、从业人员问题
团体标准工作涉及多个专业领域,要求从业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部分从业人员可能由于教育背景、工作经验等方面的限制,导致在专业知识或实践经验上有所欠缺。这可能会影响标准制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降低标准的质量和适用性。标准化工作是一项系统性、规范性的工作,要求从业人员熟悉标准化的基本原理、方法和程序。然而,部分从业人员可能缺乏标准化工作基础,对标准化的概念、原则、方法等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存在不规范、不严谨的情况。团体标准工作涉及多个利益相关方,需要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以协调各方意见,达成共识。然而,部分从业人员可能由于沟通技巧、协调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导致在标准制定过程中难以有效沟通,影响标准的制定进度和质量。还有部分从业人员可能存在职业道德和诚信问题,夸大其词、参与不正当竞争等。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标准制定的公正性和权威性,还会损害团体标准工作的声誉和形象。
5、难以实施落地问题
虽然我国团体标准的总体数量呈现出良好的上升趋势,但高质量的团体标准数量仍然较少。部分社会团体对实施团体标准认识不够、积极性不高,只是为了完成标准编制任务,这容易导致标准质量无法保证。还有部分团体标准的技术指标低于国家推荐性或行业标准,未体现出先进性、创新性。有些标准甚至存在抄袭嫌疑,侵犯知识产权。团体标准的实施主体本应是各类市场化程度高、技术创新活跃的企业。然而,目前在对企业标准化人才建设、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团体标准第三方评价、认证认可、标准化奖励资助机制等方面,还没有形成激励企业积极主动采用相关团体标准的合力,单纯依靠团体标准组织去推动异常艰难。更多的企业在采用标准时仍依赖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团体标准的公信力、影响力不够。部分社会团体在团体标准发布后进行宣贯、实施以及相关示范推广活动大多也是表面工程,并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反而使各团体标准组织形成内卷,造成恶性竞争。这限制了团体标准在市场中的传播和应用范围。
三、借鉴国外标准发展经验
1、重视市场创新与市场需求结合
以美国为例,在制定物流配送团体标准时,美国物流协会(CLI)与相关行业组织合作,注重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结合。这些标准不仅考虑了技术的先进性,还充分考虑了市场需求和用户体验,确保了标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这种结合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方式,使得标准能够真正反映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并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2、强调精细化管理
日本在物流配送团体标准的制定上,强调精细化管理和服务优化。日本物流系统协会(JILS)等组织制定了涵盖物流设备、操作流程、服务质量等方面的详细标准。这些标准注重细节管理,如货物包装、仓储管理、配送路线优化等,旨在通过精细化管理提升物流服务的品质和效率。这种精细化管理的方式,有助于提升整个行业的服务水平,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3、注重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欧洲在制定物流配送团体标准时,高度重视环保与可持续发展。例如,欧洲物流协会(ELA)与欧盟委员会合作,推出了多项涉及绿色物流、低碳运输等方面的标准。这些标准旨在推动物流企业采用环保技术和设备,减少碳排放和环境污染,实现物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注重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符合全球的发展趋势,也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品牌形象。
4、完善的制定流程
 
在制定团体标准时,各国普遍遵循一套完善的流程。这包括通过市场调研、企业访谈等方式收集行业需求和问题,明确标准化的目标和重点;组织专家编写标准草案,并注重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将标准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广泛收集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等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反馈意见对标准草案进行修订和完善,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这种完善的制定流程有助于确保标准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提高标准的认可度和实施效果。
5、政府支持
在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作为官方认可的民间标准机构协调中心,广泛参与重要和特色领域标准的制定,并与政府部门合作推动标准的实施。这种政府支持与合作的方式有助于提升团体标准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四、团体标准未来发展的方向
1、规范标准制定流程
标准项目的提案应该由相关企业或者机构提出,填写立项申请表,写明制定标准的目的、意义、适用范围和主要技术内容;在提案方提出立项申请后,团体标准组织应该对提交的项目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评估,评估通过后将项目纳入标准制定计划,然后明确完成标准的时间范围。进入正式起草阶段,成立起草组,起草组的成员应该由相关领域的技术专家、技术骨干等组成。起草小组应该根据标准大纲进行明确的分工;分工完成后进行市场调研,收集国内外相关标准、技术文献、专利等资料,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找出对该标准项目适用的资料作为依据;起草小组根据调研的结果和收集到的资料组织召开起草会议,起草标准草案稿,草案稿应明确标准的范围、技术要求等内容;草案稿形成后召开研讨会,广泛征求各相关企业、学者的意见,形成意见汇总,会后根据意见汇总整理分析修改形成征求意见稿通过全国团体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向相关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广泛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的时间一般不少于一个月。对收集到的意见进行再次整理汇总,形成征求意见汇总处理表,对合理的意见进行采纳,不采纳的意见给出理由。并对标准草案稿进行修改后形成送审稿组织专家审查,专家审查通过后,按照专家意见再次修改后形成报批稿报送相关团体标准组织进行发布出版印刷;发布后的标准需要进行定期的复审,以确保其时效性和适用性;对于不在适用的标准进行废止。
2、提高标准质量
完善标准制定程序,加强过程管理,确保标准立项的严谨性、起草的规范性、征求意见的透明度、技术审查的权威性、批准的合规性、编号与发布的统一性。适时进行复审,确保标准的时效性和适用性。应对新入职和在职的团体标准从业人员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以提升其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在提交标准文本前,建立完善的内部审核机制,对标准文本进行严格的审查,确保其符合法律规范、强制性标准以及市场需求;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在标准文本完成后,可以引入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标准进行科学性和公正性评估,确保标准文本的质量符合行业要求和市场需求。
3、制定明确的收费标准
团体标准组织应明示收费标准和经费使用情况,所收经费应专款用于标准编制工作,且总额不应高于标准编制实际使用经费。不得以参编、署名、排名等为由收费,不得以标准立项为由收取管理费。鼓励多家企业联合参与团体标准制定,共同分担费用。
4、有效推动团体标准实施落地
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以及行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团体标准制定的政策引导,明确支持团体标准的方向和目标。例如,将优秀团体标准纳入科技成果奖励和评价,将团体标准化工作开展情况纳入行业协会等级评价指标,在职称评定中增加编制团体标准的影响因素,将团体标准纳入企业的评估体系,鼓励企业在投标、采购等方面优先考虑符合团体标准的产品和服务等;
在对企业标准化人才建设、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团体标准第三方评价、认证认可、标准化奖励资助机制等方面,构建联合激励机制,让相关企业在积极实施相关团体标准上无后顾之忧。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团体标准宣传、培训和应用示范等活动。邀请标准化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成功经验的企业代表进行讲座和交流;建立完善的标准质量评估体系,包括标准的制定过程、实施效果及其对行业的影响等多个评估维度。
 
三,结束语
团体标准以市场化、创新化与国际化发展需要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社会团体和企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加强宣传科普与信息共享、完善标准质量评估体系、强化实施监督与反馈机制以及提升团体标准公信力及采信度等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推动团体标准的落地实施和持续改进,同时学习国外先进经验。

郝宇花,女,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标准化研究,E-mail:82171408 @qq.com


参考文献
[1]芦燕,范宇.团体标准培育机制探索[J].品牌与标准化,2023,(03):1-3.
[2]师伟,郑燕峰,吴相科,段彦芳,陈海岩.团体标准的标准化对象分析[J].中国质量与标准导报, 2023,(03):16-19.
[3]杨晓峰,李瑶,张颖.科技成果转化为团体标准的机制研究[J].中国标准化, 2023, (15):25-29.
[4]顾祖南,王安冉.浅谈团体标准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建议[A]中国标准化年度优秀论文(2023)论文集[C].中国标准化协会, 2023: .
[5]方克魁.团体标准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随州为例[J].中国标准化,2023,(21):112-117.
[6]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团体标准大数据(202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