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钢结构建筑质量控制技术规程》 团体标准解读

发布时间: [2025-03-14 09:32:29]来源: 作者:

一、标准编号及标准名称
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归口管理、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提出的《装配式钢结构建筑质量控制技术规程》(T/CI 851—2024)团体标准,于2024年12月26日正式发布实施。
二、标准制定背景
(1)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迫切需求。随着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因其绿色低碳、施工高效等优势,广泛应用于住宅、公共建筑等领域。然而,行业快速扩张下,设计、生产、施工等环节的质量控制问题日益突出,亟需系统性技术规范支撑。
(2)传统质量控制方法的不足。传统质量控制手段依赖人工经验,存在标准化程度低、数据追溯难、施工误差累积等问题,难以满足装配式建筑高精度、高效率的建造需求。
(3)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应用挑战。耐候钢、高性能混凝土、智能化施工设备等新材料的普及,以及BIM(建筑信息模型)、物联网监测等技术的引入,亟需统一的技术标准指导其应用。
(4)行业标准体系亟待完善。现有标准对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质量控制覆盖不足,尤其是生产、运输、安装等环节的技术要求模糊,导致工程质量参差不齐。
三、规程制定的必要性
填补全流程质量控制空白。国内首次系统规范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从设计、材料、生产、施工到验收的全流程质量控制要求,为行业提供全面技术依据。
推动标准化与工业化协同发展。通过明确构件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的技术指标,促进建筑工业化与质量控制的深度融合。
提升工程质量与安全性。严格规定钢材性能、焊接工艺、螺栓连接、防腐防火等关键环节的技术参数,从源头降低结构安全隐患。
适应绿色低碳发展趋势。强调环保材料选用、施工节能降耗、建筑可维护性等要求,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下的可持续发展。
四、编制过程
编制组由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牵头,联合中交四航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中铁广州工程局(南京)第一工程有限公司等30余家单位共同参与。通过调研全国典型工程案例,总结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BIM技术应用、智能施工设备等创新实践,经过多轮专家论证、现场试验及意见征集,最终形成涵盖设计、生产、施工、验收及运维的全生命周期质量控制体系。
五、标准主要内容
设计阶段:强调标准化、模块化设计原则,明确抗震、防火、防腐等技术指标(如钢材性能、焊缝等级、螺栓预紧力等)。要求采用BIM技术实现多专业协同,优化节点构造与施工可行性。
材料与构件生产:规定钢材、连接件、混凝土等材料的性能要求(如Q355钢管对应混凝土强度≥C50)。细化工厂化生产的工艺流程、质量检验(如首件检验、批次抽检)及信息化追溯机制。
施工与安装:明确吊装、焊接、螺栓连接等关键工序的技术规范(如吊装前安全验算、焊缝无损检测)。要求施工过程监测结构变形与环境影响,制定应急预案保障施工安全。
质量验收:分层验收标准:从构件出厂检验(尺寸偏差≤±2mm)、现场安装精度(垂直度偏差≤H/1000),到整体工程验收(符合GB 50205)。引入智能化检测手段(如超声波探伤、三维扫描)。
使用与维护:规定建筑交付时需提供质量保证书、使用说明书及维护计划。强调灾后检查与构件可更换设计,延长建筑使用寿命。
职业健康管理:明确特殊工种(焊工、吊装工)的劳动防护要求(如防毒面罩、绝缘装备),保障施工人员安全。
六、标准实施意义
(1) 行业规范化水平提升。统一设计、生产、施工标准,减少因技术差异导致的质量波动,推动行业向标准化、工业化转型。
(2) 工程效率与质量双优化。通过工厂化预制、装配化施工,缩短工期30%以上;严格质量管控降低返工率,节约建设成本。
(3) 安全与环保效益显著:规范防火、防腐措施,提升建筑安全等级;推动绿色建材应用,减少施工废弃物排放。
(4) 数据驱动管理升级:依托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质量数据全程可追溯,为工程运维提供科学依据。
七、标准的创新点与使用方向
创新点:全生命周期覆盖:首次整合设计、生产、施工、验收、运维全流程质量控制要求。智能化技术融合:明确BIM、物联网监测等技术的应用场景与数据标准。绿色低碳导向:细化环保材料选用、施工节能及建筑可维护性技术要求。
    使用方向:适用领域:住宅、公共建筑、工业厂房等装配式钢结构项目。 应用主体:设计单位、生产企业、施工企业、监理机构及运维管理部门。
八、小结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质量控制技术规程》的制定与实施,填补了我国装配式建筑领域全流程质量控制的技术空白。通过规范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施工装配化等核心环节,全面提升工程质量与安全水平,推动建筑工业化与绿色低碳发展。其系统性与前瞻性,将为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