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标准解读《轨道交通工程施工智慧工地实施指南》

发布时间: [2025-03-14 09:48:06]来源: 作者:

一、标准编号及标准名称
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归口管理,北京城建轨道交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提出的《轨道交通工程施工智慧工地实施指南》(T/CI 649—2024)团体标准,于2024年12月24日正式发布实施。
二、标准制定背景
(1)轨道交通建设规模扩大。我国轨道交通工程快速发展,施工复杂度高、安全管理压力大,亟需通过智能化手段提升施工效率与安全性。
(2)传统工地管理痛点突出。传统施工工地存在人员管理粗放、安全隐患难预警、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化轨道交通工程的精细化管理需求。
(3)智慧技术应用需求迫切。人工智能、物联网、BIM等新技术在工程领域广泛应用,但缺乏统一实施标准,导致技术应用碎片化、数据互通性差。
(4)填补行业标准化空白。现行标准多聚焦单一技术或环节,缺乏系统性智慧工地建设指南,亟需通过团体标准整合技术与实践经验,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
三、规程制定的必要性
规范智慧工地建设。明确人员、机械、安全、质量、环境等核心要素的智能化管理要求,形成统一实施框架。
提升施工管理水平。通过实时监测、数据分析和智能预警,降低安全事故风险,优化资源配置。
推动绿色低碳施工。通过能耗监测、扬尘控制、智能照明等技术,减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促进行业技术融合。整合BIM、AI、物联网等技术,推动轨道交通工程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四、编制过程
本指南由北京城建轨道交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联合中铁七局、中铁十一局等十余家行业领军企业共同编制。编制过程中,依托北京、上海等地的智慧工地试点项目经验,参考GB/T 31167、GB/T 36951等国家标准,通过多轮专家论证、技术研讨及实地验证,最终形成涵盖“建设目标—核心内容—监控中心—评估改进”的全流程实施指南。
五、标准主要内容
适用范围。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及铁路工程施工中的智慧工地建设与管理。
建设目标。明确实现施工数字化、安全可控化、管理高效化、环境友好化的四大目标。
建设内容。人员管理:实名制登记、AI无感考勤、智能安全帽等,实现人员精准管控。安全管理:塔机吊钩可视化、盾构机实时监测、深基坑智能预警等,构建全方位安全防控体系。质量管理:关键工序可视化追溯、智能标养室监控、BIM碰撞检测等,确保施工质量全程可控。环境与能耗:扬尘噪音监测、智能水电管理、绿色照明系统等,推动绿色施工。监控中心:配备软硬件设施,实现数据集成与可视化展示。评估与改进:建立动态评估体系,通过数据分析和第三方评价持续优化智慧工地建设。
六、标准实施意义
(1)技术支撑。为轨道交通工程智慧工地建设提供标准化技术路径,解决技术应用碎片化问题。
(2)效率提升。通过自动化监测、数据实时共享,减少人工干预,缩短施工周期。
(3)安全保障。智能预警系统可提前识别坍塌、超载、电气火灾等风险,降低事故发生率。
(4)行业引领。推动智慧工地技术从试点走向规模化应用,助力“新基建”战略实施。
七、标准的创新点与使用方向
创新点:构建“人机料法环”全要素智慧管理体系,实现施工全流程数字化。制定标准化施工记录样表(附录A-C),提升工程资料规范性。融合绿色施工理念,推动轨道交通工程低碳化发展。
使用方向:作为施工企业、监理单位、设计院实施智慧工地的核心参考文件。适用于地铁、轻轨、城际铁路等新建及改扩建项目。为行业培训、技术认证及项目验收提供依据。
八、小结
《轨道交通工程施工智慧工地实施指南》的制定与实施,填补了轨道交通领域智慧工地建设的标准化空白,通过系统性整合新技术、规范管理流程、强化安全环保要求,为提升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提供了科学依据。该标准的推广将加速轨道交通工程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为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