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标准编号及标准名称
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归口管理,中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提出的《隧道施工三维激光扫描质量管控技术规范》(T/CI 572—2024)团体标准,于2024年11月15日正式发布实施。
二、标准制定背景
(1)隧道工程复杂性提升。随着我国铁路、公路、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隧道工程规模日益扩大,施工环境复杂。传统测量方法难以满足高精度、高效率的管控需求。
(2)传统测量方法的局限性。人工测量效率低、风险高,且难以全面覆盖隧道断面变形、超欠挖等关键质量指标,亟需引入先进的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3)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应用需求。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能够快速获取隧道高密度点云数据,但行业内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导致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应用效果难以保障。
(4)填补标准化空白。现行标准侧重通用测量规范,针对隧道施工场景的三维激光扫描质量管控专项标准缺失,亟需通过团体标准推动技术规范化。
三、规程制定的必要性
统一技术要求。明确设备选型、数据采集、处理流程等技术细节,减少因标准不统一导致的数据差异。
提升施工质量。通过精准监测隧道断面几何尺寸、收敛变形等关键指标,保障结构安全与设计符合性。
强化风险防控。实时监测隧道施工中的安全隐患(如超挖、支护变形),通过智能预警降低事故风险。
推动技术融合。整合三维激光扫描与BIM、物联网等技术,促进隧道工程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四、编制过程
本规范由中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中交中南工程局、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等十余家单位共同编制。编制过程中,依托京张高铁、成昆复线等典型隧道工程实践经验,参考GB/T 24356、CH/Z 3017等国家标准,通过多轮专家论证、现场试验及行业意见征集,最终形成涵盖“设备要求—数据管理—施工控制—安全管控”的全流程技术规范。
五、标准主要内容
适用范围。适用于铁路、公路、轨道交通等隧道工程的三维激光扫描质量管控工作。
设备与校准。规定扫描仪性能指标(测距精度≤2mm/30m)、校准周期(每年至少1次),明确标靶布设与控制网测量要求。例如,扫描仪应具备高精度测量能力,数据采集速率需满足快速施工需求。
数据管理。建立点云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共享的全链条规范,要求数据格式统一(如LAS)、加密存储、定期备份。例如,点云数据密度需满足设计要求,数据一致性应通过软件校验。
施工质量控制。细化断面几何尺寸测量、收敛变形分析、超欠挖检测等技术流程,提出偏差阈值(如收敛变形≤5mm)。例如,通过点云与设计模型对比,快速识别超欠挖区域。
安全管控。制定扫描作业安全防护措施(如电磁干扰规避、设备稳定性检查)、应急预案(坍塌、火灾应急响应)。
六、标准实施意义
(1)技术支撑。为隧道工程提供高精度、高效率的三维激光扫描实施指南,解决技术应用碎片化问题。
(2)质量保障。通过严格的数据验收标准(如重复扫描误差≤2mm),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3)效率提升。自动化数据采集与分析减少人工干预,缩短施工周期约20%。
(4)行业引领。推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从试点走向规模化应用,助力“智能建造”战略落地。
七、标准的创新点与使用方向
创新点:首次系统整合隧道施工全生命周期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标准,覆盖设计、施工、验收各环节。提出“分级精度控制”理念,根据工程需求划分一级(精度≤2mm)、二级(精度≤3mm)等扫描等级。融合绿色施工理念,明确能耗控制、废弃物管理要求。
使用方向:作为施工企业、监理单位、设计院实施三维激光扫描的核心技术文件。适用于山岭隧道、城市地铁、水下隧道等新建及改扩建项目。为行业培训、技术认证及工程验收提供依据。
八、小结
隧道施工三维激光扫描质量管控技术规范》的制定与实施,填补了我国隧道工程三维激光扫描领域的标准化空白。通过规范技术流程、强化数据安全、提升施工质量,为隧道工程的高效建设与安全运营提供了科学保障。该标准的推广将加速隧道工程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助力我国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
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归口管理,中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提出的《隧道施工三维激光扫描质量管控技术规范》(T/CI 572—2024)团体标准,于2024年11月15日正式发布实施。
二、标准制定背景
(1)隧道工程复杂性提升。随着我国铁路、公路、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隧道工程规模日益扩大,施工环境复杂。传统测量方法难以满足高精度、高效率的管控需求。
(2)传统测量方法的局限性。人工测量效率低、风险高,且难以全面覆盖隧道断面变形、超欠挖等关键质量指标,亟需引入先进的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3)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应用需求。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能够快速获取隧道高密度点云数据,但行业内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导致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应用效果难以保障。
(4)填补标准化空白。现行标准侧重通用测量规范,针对隧道施工场景的三维激光扫描质量管控专项标准缺失,亟需通过团体标准推动技术规范化。
三、规程制定的必要性
统一技术要求。明确设备选型、数据采集、处理流程等技术细节,减少因标准不统一导致的数据差异。
提升施工质量。通过精准监测隧道断面几何尺寸、收敛变形等关键指标,保障结构安全与设计符合性。
强化风险防控。实时监测隧道施工中的安全隐患(如超挖、支护变形),通过智能预警降低事故风险。
推动技术融合。整合三维激光扫描与BIM、物联网等技术,促进隧道工程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四、编制过程
本规范由中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中交中南工程局、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等十余家单位共同编制。编制过程中,依托京张高铁、成昆复线等典型隧道工程实践经验,参考GB/T 24356、CH/Z 3017等国家标准,通过多轮专家论证、现场试验及行业意见征集,最终形成涵盖“设备要求—数据管理—施工控制—安全管控”的全流程技术规范。
五、标准主要内容
适用范围。适用于铁路、公路、轨道交通等隧道工程的三维激光扫描质量管控工作。
设备与校准。规定扫描仪性能指标(测距精度≤2mm/30m)、校准周期(每年至少1次),明确标靶布设与控制网测量要求。例如,扫描仪应具备高精度测量能力,数据采集速率需满足快速施工需求。
数据管理。建立点云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共享的全链条规范,要求数据格式统一(如LAS)、加密存储、定期备份。例如,点云数据密度需满足设计要求,数据一致性应通过软件校验。
施工质量控制。细化断面几何尺寸测量、收敛变形分析、超欠挖检测等技术流程,提出偏差阈值(如收敛变形≤5mm)。例如,通过点云与设计模型对比,快速识别超欠挖区域。
安全管控。制定扫描作业安全防护措施(如电磁干扰规避、设备稳定性检查)、应急预案(坍塌、火灾应急响应)。
六、标准实施意义
(1)技术支撑。为隧道工程提供高精度、高效率的三维激光扫描实施指南,解决技术应用碎片化问题。
(2)质量保障。通过严格的数据验收标准(如重复扫描误差≤2mm),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3)效率提升。自动化数据采集与分析减少人工干预,缩短施工周期约20%。
(4)行业引领。推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从试点走向规模化应用,助力“智能建造”战略落地。
七、标准的创新点与使用方向
创新点:首次系统整合隧道施工全生命周期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标准,覆盖设计、施工、验收各环节。提出“分级精度控制”理念,根据工程需求划分一级(精度≤2mm)、二级(精度≤3mm)等扫描等级。融合绿色施工理念,明确能耗控制、废弃物管理要求。
使用方向:作为施工企业、监理单位、设计院实施三维激光扫描的核心技术文件。适用于山岭隧道、城市地铁、水下隧道等新建及改扩建项目。为行业培训、技术认证及工程验收提供依据。
八、小结
隧道施工三维激光扫描质量管控技术规范》的制定与实施,填补了我国隧道工程三维激光扫描领域的标准化空白。通过规范技术流程、强化数据安全、提升施工质量,为隧道工程的高效建设与安全运营提供了科学保障。该标准的推广将加速隧道工程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助力我国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