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二衬拱顶防脱空监测系统技术规范》 团体标准解读

发布时间: [2025-03-14 09:53:41]来源: 作者:

一、标准编号及标准名称
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归口管理,中铁七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提出的《隧道二衬拱顶防脱空监测系统技术规范》(T/CI 293—2024)团体标准,于2024年3月07日正式发布实施。
二、标准制定背景
(1)隧道工程安全需求迫切。随着我国铁路、公路及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隧道工程规模不断扩大,结构安全性问题日益突出。隧道二衬拱顶脱空现象易引发结构变形、渗漏水甚至坍塌,严重威胁工程安全与运营效率。
(2)传统监测方法的局限性。传统人工巡检和局部检测手段存在效率低、实时性差、覆盖范围有限等问题,难以全面、精准监测拱顶脱空隐患。
(3)智能监测技术的兴起。物联网、分布式传感、智能预警等技术的发展,为隧道二衬拱顶脱空监测提供了高精度、实时化的解决方案,但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指导。
(4)行业标准空白。现有标准对防脱空监测系统的设计、施工及验收要求不完善,亟需制定系统性技术规范,以统一行业应用并提升工程质量。
三、规程制定的必要性
填补技术空白。国内尚未形成针对隧道二衬拱顶防脱空监测的完整技术标准,本规范首次系统规定了监测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及运营全流程要求。
保障工程安全。通过实时监测和预警脱空现象,可显著降低隧道结构安全隐患,延长工程使用寿命。
提升行业标准化水平。规范监测设备性能指标(如传感器精度、报警响应时间)、施工流程及验收标准,减少因技术差异导致的质量波动。
推动智能化技术应用。明确智能液位报警装置、分布式压力传感器等先进技术的应用要求,促进新技术在隧道工程中的推广。
四、编制过程
编制组由中铁七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北京城建轨道交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中交路桥建设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共同参与。编制过程中,广泛调研了铁路、公路及城市轨道交通隧道工程的实践案例,结合国内外先进监测技术经验,通过多轮专家论证、现场试验及意见征集,确保规范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最终形成涵盖系统设计、施工、验收及运营管理的完整技术体系。
五、标准主要内容
本文件规定了隧道二衬拱顶防脱空监测系统的全生命周期技术要求,主要内容包括:
系统设计原则。系统设计需满足安全性、准确性、实时性、可扩展性及智能化要求。
系统组成。包括传感器子系统、数据采集与分析子系统、监控中心及辅助设备(如可视化端模、塑料排气板)。
 施工要求。明确监测点布置、设备安装、线缆铺设、调试测试等关键步骤及质量控制措施。
验收标准。从系统完整性、功能性能、稳定性、安全性四方面制定量化验收指标。
运营管理。建立组织架构、维护保养制度、故障处理流程及应急预案,确保系统长期有效运行。
六、标准实施意义
(1)安全隐患精准防控。通过实时监测与智能预警,大幅降低脱空导致的隧道结构风险,提升运营安全性。
(2)工程效率提升。规范施工流程与设备选型,减少返工与资源浪费,缩短工期。
(3)行业技术统一。明确监测设备性能指标(如位移传感器精度±0.1mm、数据更新频率≥1次/分钟),推动行业技术标准化。
(4)数据驱动管理。依托数据分析子系统,为隧道维护提供科学依据,延长工程寿命并降低运维成本。
七、标准的创新点与使用方向
创新点:首次提出隧道二衬拱顶防脱空监测系统的全流程技术框架。引入智能液位报警装置、分布式压力传感器等新型监测设备的技术要求。强调系统兼容性设计(遵循GB/T 44809),支持与现有监测平台无缝对接。
使用方向:适用于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等新建及既有隧道的防脱空监测。为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及运营管理方提供统一技术依据。
八、小结
《隧道二衬拱顶防脱空监测系统技术规范》的制定与实施,填补了国内隧道工程防脱空监测领域的技术空白。通过规范设计、施工、验收及运营管理要求,全面提升隧道工程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其智能化、标准化的技术路线,为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的不断拓展,该规范将进一步完善,为隧道工程的安全运营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