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I 619-2024)《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数据接入规范 公共安全》团体标准解读

发布时间: [2025-04-08 09:54:33]来源: 作者:

一、标准编号及标准名称
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归口管理、应急管理部信息研究院主编、海纳云物联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参与编写的《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数据接入规范 公共安全》(T/CI 619-2024)已于2024年12月2日发布并实施。

二、标准背景与定位
政策需求:该标准响应国家加强城市安全管理的号召,尤其是国务院安委会2023年发布的《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指南(2023版)》中提出的“构建统分结合、协调联动的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要求。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安全管理手段难以应对复杂风险,亟需通过标准化数据接入实现跨部门协同和智能化预警。
行业协作基础:标准由应急管理部信息研究院牵头,联合海纳云物联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等50余家单位共同起草,涵盖公共安全、生命线工程、生产安全、自然灾害四大领域。审查专家来自北京城建勘测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等机构,确保标准的科学性与权威性。
三、标准核心内容
1)数据接入范围与分类
公共安全重点领域:包括建筑火灾、大客流风险、重点车辆运输风险等,需通过实时监测数据(如人流量、人员密度)进行动态分析。
数据分类:参考《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基础数据标准》,公共安全数据可能涵盖空间地理信息、通用基础数据(如设施位置)、监测预警数据(如报警事件)等。
2)技术要求
数据采集与共享:要求整合物联网、大数据、AI等技术,实现实时感知、监测及跨部门数据共享。例如,燃气安全监测需结合边缘计算和视频智能识别技术,动态监管泄漏风险。
预警联动机制:当监测数据超过阈值时,需通过应急广播、电子屏等媒介发布预警,并联动相关部门处置。
3)风险识别与评估
标准提出的风险识别流程,包括风险源定位、成因分析、影响范围评估等,并通过案例比对、专家调研等方法形成风险清单。
四、实施意义与价值
1)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通过统一数据格式和接入标准,解决传统监测中“数据孤岛”问题,强化对耦合性、次生衍生风险的预警能力。例如,大客流场景下,系统可通过算法预测踩踏风险并提前干预。
2)推动产业与技术发展
标准实施将促进物联网、数字孪生等技术在公共安全领域的应用,带动软件开发、硬件制造等行业发展。例如,企业可通过智能管控平台实现人员定位、特殊作业管理等功能的标准化集成。
 
3)助力城市安全治理现代化
标准的推广有助于构建“事前预防-事中处置-事后追溯”的全链条管理体系,推动城市安全治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
五、未来工作方向
1)示范应用与推广:结合济南等地的试点经验(如SZSD01 0002—2024基础数据标准),推动标准在全国范围内的落地。
2)技术迭代与协同:鼓励企业开发适配标准的技术方案,如海融易通的智慧消防和有限空间监测系统,进一步优化数据模型与预警算法。
综上所述,该标准是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规范公共安全数据接入的流程、技术和方法,为城市安全管理提供了可操作的框架。其实施将有效提升风险识别精度和应急响应效率,助力构建智慧化、标准化的城市安全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