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标准编号及标准名称
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归口管理、应急管理部信息研究院主编、赛飞特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辰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参与编写的《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数据接入规范 生产安全》(T/CI 620-2024)已于2024年12月2日发布并实施。

二、标准背景与定位
1)政策驱动:该标准响应国家关于城市安全治理现代化的政策要求,尤其是国务院安委会《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指南(2023版)》中提出的“强化多领域协同监测”目标。针对生产安全领域高风险、多场景的特点(如化工园区、矿山、建筑施工等),通过标准化数据接入实现风险动态感知和精准防控。
2)编制基础:标准由应急管理部信息研究院牵头,联合中国交通信息科技集团、赛飞特工程技术集团等50余家单位共同起草,覆盖生产安全领域的全链条数据需求。审查专家来自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等行业权威机构,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三、标准核心内容
1)数据接入范围与分类
重点领域:涵盖化工、矿山、建筑施工、特种设备等高风险行业,聚焦设备状态、作业环境、人员行为等关键监测指标(如压力容器实时数据、有毒气体浓度、作业人员定位等)。
数据分类:参考《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基础数据标准》(SZSD01 0002—2024),生产安全数据主要包括:
基础数据:企业位置、设施属性、应急预案等;
监测数据:设备运行参数、环境传感器数据;
预警数据:超限报警、异常事件记录;
处置数据:应急响应记录、整改措施反馈。
2)技术要求
智能感知与边缘计算:采用无线传输、低功耗终端和边缘计算技术,实现生产现场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初步分析(如通过振动传感器监测设备故障早期信号)。
数据共享与联动:要求通过AIoT开放平台实现跨部门数据互通,例如将化工园区泄漏数据与消防、环保系统联动,形成“监测-预警-处置-反馈”闭环。
动态风险评估:结合多源数据(如设备历史故障率、环境参数波动)构建风险评估模型,实现风险分级(低、中、高)与可视化呈现。
3)实施流程
数据标准化接入:企业需按统一格式上传数据,确保接口兼容性;
实时监测与阈值管理:设定关键指标阈值(如温度、压力),触发预警后自动推送至责任部门;
应急指挥协同:整合应急预案、救援资源数据,支持跨部门调度与决策。
四、实施意义与行业影响
1)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通过统一数据标准,解决传统生产安全监测中数据孤岛问题,例如化工企业可整合DCS系统、视频监控和人员定位数据,实现风险全流程追踪。
2)推动技术应用与产业升级
标准将促进智能传感器、数字孪生等技术在生产安全领域的落地。例如,万宾科技的“云-端-边”智能监测网可实时分析设备微振动数据,精准识别结构损伤。
3)助力政府精准监管
为监管部门提供全域数据视图,支持基于大数据的风险画像和差异化监管,例如通过历史事故数据预测高危区域,优化执法资源配置。
五、未来发展方向
1)标准细化与试点推广
依托济南等试点城市经验(如SZSD01 0002—2024的实践),推动标准在全国范围内的适应性调整。
2)技术融合创新
鼓励企业开发适配标准的解决方案,例如结合AI算法优化风险评估模型,或利用区块链技术增强数据可信度。
3)跨领域协同扩展
探索生产安全数据与公共安全、自然灾害等领域的联动机制,构建全域风险防控网络。
综上所述,《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数据接入规范 生产安全》通过规范数据接入流程、技术要求和风险评估方法,为城市生产安全治理提供了标准化框架。其实施将推动企业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防转型,同时为政府监管和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助力实现“科技强安”目标。
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归口管理、应急管理部信息研究院主编、赛飞特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辰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参与编写的《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数据接入规范 生产安全》(T/CI 620-2024)已于2024年12月2日发布并实施。
二、标准背景与定位
1)政策驱动:该标准响应国家关于城市安全治理现代化的政策要求,尤其是国务院安委会《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指南(2023版)》中提出的“强化多领域协同监测”目标。针对生产安全领域高风险、多场景的特点(如化工园区、矿山、建筑施工等),通过标准化数据接入实现风险动态感知和精准防控。
2)编制基础:标准由应急管理部信息研究院牵头,联合中国交通信息科技集团、赛飞特工程技术集团等50余家单位共同起草,覆盖生产安全领域的全链条数据需求。审查专家来自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等行业权威机构,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三、标准核心内容
1)数据接入范围与分类
重点领域:涵盖化工、矿山、建筑施工、特种设备等高风险行业,聚焦设备状态、作业环境、人员行为等关键监测指标(如压力容器实时数据、有毒气体浓度、作业人员定位等)。
数据分类:参考《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基础数据标准》(SZSD01 0002—2024),生产安全数据主要包括:
基础数据:企业位置、设施属性、应急预案等;
监测数据:设备运行参数、环境传感器数据;
预警数据:超限报警、异常事件记录;
处置数据:应急响应记录、整改措施反馈。
2)技术要求
智能感知与边缘计算:采用无线传输、低功耗终端和边缘计算技术,实现生产现场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初步分析(如通过振动传感器监测设备故障早期信号)。
数据共享与联动:要求通过AIoT开放平台实现跨部门数据互通,例如将化工园区泄漏数据与消防、环保系统联动,形成“监测-预警-处置-反馈”闭环。
动态风险评估:结合多源数据(如设备历史故障率、环境参数波动)构建风险评估模型,实现风险分级(低、中、高)与可视化呈现。
3)实施流程
数据标准化接入:企业需按统一格式上传数据,确保接口兼容性;
实时监测与阈值管理:设定关键指标阈值(如温度、压力),触发预警后自动推送至责任部门;
应急指挥协同:整合应急预案、救援资源数据,支持跨部门调度与决策。
四、实施意义与行业影响
1)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通过统一数据标准,解决传统生产安全监测中数据孤岛问题,例如化工企业可整合DCS系统、视频监控和人员定位数据,实现风险全流程追踪。
2)推动技术应用与产业升级
标准将促进智能传感器、数字孪生等技术在生产安全领域的落地。例如,万宾科技的“云-端-边”智能监测网可实时分析设备微振动数据,精准识别结构损伤。
3)助力政府精准监管
为监管部门提供全域数据视图,支持基于大数据的风险画像和差异化监管,例如通过历史事故数据预测高危区域,优化执法资源配置。
五、未来发展方向
1)标准细化与试点推广
依托济南等试点城市经验(如SZSD01 0002—2024的实践),推动标准在全国范围内的适应性调整。
2)技术融合创新
鼓励企业开发适配标准的解决方案,例如结合AI算法优化风险评估模型,或利用区块链技术增强数据可信度。
3)跨领域协同扩展
探索生产安全数据与公共安全、自然灾害等领域的联动机制,构建全域风险防控网络。
综上所述,《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数据接入规范 生产安全》通过规范数据接入流程、技术要求和风险评估方法,为城市生产安全治理提供了标准化框架。其实施将推动企业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防转型,同时为政府监管和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助力实现“科技强安”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