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标准编号及标准名称
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归口管理、应急管理部信息研究院主编、深圳地质科技创新中心,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辰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参与编写的《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数据接入规范 自然灾害》(T/CI 621-2024)已于2024年12月2日发布并实施。

二、标准背景与定位
1)政策驱动与行业需求
该标准是应急管理部信息研究院联合50余家单位编制的系列团体标准的第四部分(前三部分为城市生命线工程、公共安全、生产安全),旨在响应国家关于提升城市安全治理能力的政策要求,尤其是国务院安委会《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指南(2023版)》中提出的“强化多领域协同监测”目标。随着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频发,传统灾害管理模式难以应对复合型风险(如台风引发的洪涝与次生地质灾害),亟需通过标准化数据接入实现跨部门、跨层级的高效联动。
2)编制基础与权威性
标准由应急管理部信息研究院牵头,联合地质科技创新中心、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等权威机构共同起草,覆盖自然灾害全链条数据需求。审查专家来自气象、地质等行业,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三、标准核心内容
1)数据接入范围与分类
重点灾害类型:包括洪涝、山洪、台风、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强调对致灾因子(如降雨量、风速)、承灾体(如建筑物、人口分布)、历史灾情(如灾害损失统计)及减灾资源(如应急物资储备)的全面覆盖。
数据分类:自然灾害数据分为:基础数据:空间地理信息(地形地貌、水系分布)、通用数据(行政区划、人口密度);
监测数据:实时气象数据(风速、降雨量)、地质传感器数据(地表位移、土壤湿度);
预警数据:灾害预警等级、次生风险预测(如山体滑坡概率)13;
处置数据:应急响应记录、救援资源调配信息5。
2)技术要求与创新点
多源数据融合:整合卫星遥感、物联网传感器、社交媒体舆情等多源数据,构建动态风险评估模型。例如,通过卫星影像分析洪涝淹没范围,结合地面传感器验证数据精度。
智能预警与联动机制:利用AI算法分析历史灾害模式,预测灾害链式反应(如台风→暴雨→泥石流)。当监测数据超过阈值时,自动触发预警并联动应急、交通等部门,通过应急广播、手机推送等多渠道发布信息。
边缘计算与实时处理:在灾害易发区部署低功耗边缘计算节点,实现数据本地化处理(如滑坡监测数据的实时滤波分析),减少数据传输延迟。
3)风险评估与管理流程
风险识别:采用案例比对法、专家调研法,形成灾害风险清单(如高风险区地质脆弱性评估);
动态分级:根据实时监测数据和历史灾情,将风险分为低、中、高三级,并通过可视化平台展示(如三维GIS地图标注危险区域);
闭环处置:从预警发布到应急响应,全程记录处置措施与效果反馈,形成“监测-预警-处置-优化”闭环。
四、实施意义与行业影响
1)提升灾害防控精准性
通过统一数据格式与接口标准,解决气象、地质、应急等部门的数据孤岛问题。例如,台风路径预测数据可实时共享至交通部门,提前规划疏散路线。
2)推动技术应用与产业协同
标准将促进遥感技术、智能传感器、数字孪生等领域的产业化应用。例如,万宾科技的“云-端-边”监测网络可实时分析地质微振动数据,精准识别山体结构异常。
3)助力政府科学决策
为地方政府提供全域灾害风险视图,支持基于大数据的资源调配(如根据洪涝预测优化救援物资储备)。山东省通过地方标准《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目录》(DB37/T 4840—2025),已实现灾害数据动态更新与跨部门共享。
四、未来发展方向
1)标准细化与试点推广
结合济南等试点城市经验(如SZSD01 0002—2024的实践),优化数据模型与阈值设定,推动标准在全国适应性调整。
2)技术创新与跨域协同
探索区块链技术增强数据可信度,或利用AI生成式模型模拟灾害演化路径。同时推动自然灾害数据与公共安全、生产安全领域的联动(如台风期间化工园区安全监测)。
3)国际化接轨
参考ISO 31000风险管理标准,完善风险识别流程,提升与国际防灾体系的兼容性。
综上所述,《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数据接入规范 自然灾害》通过规范数据分类、技术要求和处置流程,为城市灾害治理提供了标准化框架。其实施将推动灾害管理从“事后应对”转向“事前预防”,促进多部门协同与技术创新,助力构建韧性城市。未来需进一步融合新兴技术并扩大试点应用,以实现全域风险防控能力的全面提升。
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归口管理、应急管理部信息研究院主编、深圳地质科技创新中心,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辰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参与编写的《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数据接入规范 自然灾害》(T/CI 621-2024)已于2024年12月2日发布并实施。
二、标准背景与定位
1)政策驱动与行业需求
该标准是应急管理部信息研究院联合50余家单位编制的系列团体标准的第四部分(前三部分为城市生命线工程、公共安全、生产安全),旨在响应国家关于提升城市安全治理能力的政策要求,尤其是国务院安委会《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指南(2023版)》中提出的“强化多领域协同监测”目标。随着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频发,传统灾害管理模式难以应对复合型风险(如台风引发的洪涝与次生地质灾害),亟需通过标准化数据接入实现跨部门、跨层级的高效联动。
2)编制基础与权威性
标准由应急管理部信息研究院牵头,联合地质科技创新中心、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等权威机构共同起草,覆盖自然灾害全链条数据需求。审查专家来自气象、地质等行业,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三、标准核心内容
1)数据接入范围与分类
重点灾害类型:包括洪涝、山洪、台风、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强调对致灾因子(如降雨量、风速)、承灾体(如建筑物、人口分布)、历史灾情(如灾害损失统计)及减灾资源(如应急物资储备)的全面覆盖。
数据分类:自然灾害数据分为:基础数据:空间地理信息(地形地貌、水系分布)、通用数据(行政区划、人口密度);
监测数据:实时气象数据(风速、降雨量)、地质传感器数据(地表位移、土壤湿度);
预警数据:灾害预警等级、次生风险预测(如山体滑坡概率)13;
处置数据:应急响应记录、救援资源调配信息5。
2)技术要求与创新点
多源数据融合:整合卫星遥感、物联网传感器、社交媒体舆情等多源数据,构建动态风险评估模型。例如,通过卫星影像分析洪涝淹没范围,结合地面传感器验证数据精度。
智能预警与联动机制:利用AI算法分析历史灾害模式,预测灾害链式反应(如台风→暴雨→泥石流)。当监测数据超过阈值时,自动触发预警并联动应急、交通等部门,通过应急广播、手机推送等多渠道发布信息。
边缘计算与实时处理:在灾害易发区部署低功耗边缘计算节点,实现数据本地化处理(如滑坡监测数据的实时滤波分析),减少数据传输延迟。
3)风险评估与管理流程
风险识别:采用案例比对法、专家调研法,形成灾害风险清单(如高风险区地质脆弱性评估);
动态分级:根据实时监测数据和历史灾情,将风险分为低、中、高三级,并通过可视化平台展示(如三维GIS地图标注危险区域);
闭环处置:从预警发布到应急响应,全程记录处置措施与效果反馈,形成“监测-预警-处置-优化”闭环。
四、实施意义与行业影响
1)提升灾害防控精准性
通过统一数据格式与接口标准,解决气象、地质、应急等部门的数据孤岛问题。例如,台风路径预测数据可实时共享至交通部门,提前规划疏散路线。
2)推动技术应用与产业协同
标准将促进遥感技术、智能传感器、数字孪生等领域的产业化应用。例如,万宾科技的“云-端-边”监测网络可实时分析地质微振动数据,精准识别山体结构异常。
3)助力政府科学决策
为地方政府提供全域灾害风险视图,支持基于大数据的资源调配(如根据洪涝预测优化救援物资储备)。山东省通过地方标准《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目录》(DB37/T 4840—2025),已实现灾害数据动态更新与跨部门共享。
四、未来发展方向
1)标准细化与试点推广
结合济南等试点城市经验(如SZSD01 0002—2024的实践),优化数据模型与阈值设定,推动标准在全国适应性调整。
2)技术创新与跨域协同
探索区块链技术增强数据可信度,或利用AI生成式模型模拟灾害演化路径。同时推动自然灾害数据与公共安全、生产安全领域的联动(如台风期间化工园区安全监测)。
3)国际化接轨
参考ISO 31000风险管理标准,完善风险识别流程,提升与国际防灾体系的兼容性。
综上所述,《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数据接入规范 自然灾害》通过规范数据分类、技术要求和处置流程,为城市灾害治理提供了标准化框架。其实施将推动灾害管理从“事后应对”转向“事前预防”,促进多部门协同与技术创新,助力构建韧性城市。未来需进一步融合新兴技术并扩大试点应用,以实现全域风险防控能力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