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I 632-2024)《适配脑机接口的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标准解读

发布时间: [2025-04-09 10:32:46]来源: 作者:

一、标准制定背景 

1. 技术融合需求 
• 脑机接口(BCI)技术与外骨骼机器人技术的交叉融合,为脑卒中、脊髓损伤等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提供创新康复解决方案。 
• 国内外尚无针对BCI与外骨骼机器人协同控制的统一标准,导致产品兼容性差、临床应用受限。 
2. 医疗健康刚需 
• 康复资源短缺:我国康复医师缺口达发达国家312.5倍,传统康复效率低、成本高。 
• 老龄化挑战:2.41亿老年人口中65%存在行动障碍,亟需智能化辅助设备提升生活质量。 
3. 产业政策驱动 
• 国家战略(如《“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支持康复机器人智能化升级。 
• 国内十余家企业(如杭州程天科技、北京大艾机器人)已推出相关产品,但技术标准缺失制约行业发展。 
4. 国际竞争机遇 
• 欧美日韩在BCI与外骨骼领域布局早,中国需通过自主标准抢占技术话语权。 
• 全球尚未建立适配BCI的下肢外骨骼专用标准,中国标准有望成为国际参考范本。 

二、标准制定的必要性 

1. 填补技术空白 
• 国内缺乏针对BCI与外骨骼机器人协同控制、性能评价的系统性标准。 
• 国际标准(如IEC 60601系列)未覆盖产品特异性要求,亟需本土化规范。 
2. 规范行业秩序  
• 统一技术指标(如关节活动范围、续航时间、安全防护),避免低质产品扰乱市场。 
3. 保障临床安全 
• 规定急停装置、多重限位、自检功能等安全要求,降低训练风险。  

三、标准编制过程 

1. 组织架构 
• 2023年5月,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牵头成立编制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主导,联合12家医疗机构及企业参与。 
2. 关键节点 
• 2023年9月:完成标准草案框架,明确技术参数与试验方法。 
• 2024年3月:形成征求意见稿,通过全国团体标准平台公开征集意见。 
• 2024年9月:专家评审会审议通过,修订后形成报批稿。 
• 2024年12月:标准正式发布(T/CI 632-2024)。 
3. 技术验证 
• 开展10万次疲劳强度测试、多场景环境适应性试验(GB/T 14710)。 

 四、标准编制原则与技术依托 

• 先进性:对标国际电气安全标准(IEC 60601-1),融入最新BCI技术成果。 
• 实用性:结合临床需求(如偏瘫患者双侧训练),定义可调节步态参数。 
• 开放性:预留接口兼容未来技术升级(如柔性外骨骼、无线脑电采集)。   

 五、标准主要内容 

1. 范围与分类 
• 适用于适配BCI的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覆盖髋膝踝多关节协同控制。 
• 分类依据作用部位(如髋膝踝外骨骼、膝踝足外骨骼)及适用场景(康复训练、行走辅助)。 
2. 技术要求 
• 功能要求:支持被动/主动/混合训练模式,具备步态自适应与跌倒防护功能。 
• 性能指标: 
◦ 续航≥4小时。 
◦ 噪声≤60dB(A计权)。 
◦ 防护带承重≥1000N。 
• 安全要求:符合GB 9706.1(医用电气安全通用要求)及YY 9706.278(康复机器人专用安全标准)。 
 

3. 试验方法 

• 静载强度:模拟1000N垂直载荷,防护带变形量≤L/100(L为跨度)。 
• 疲劳测试:完成10万次关节往复运动(频率<1Hz),无结构性损伤。 
• 软件验证:依据GB/T 25000.51进行功能性与兼容性测试。 

六、标准实施意义 

1. 行业价值 

• 推动BCI与外骨骼机器人技术标准化,预计带动百亿级康复医疗设备市场。 
• 降低企业研发成本:统一试验方法(如EMC测试、环境适应性验证)减少重复投入。 

2. 社会效益 

• 助力老龄化社会应对:预计惠及2000万行动失能人群,提升康复效率30%以上。 
• 促进医工交叉融合:建立“临床需求-技术研发-标准验证”闭环,加速创新成果转化。 

3. 国际影响 

• 为ISO/IEC等国际标准制定提供中国方案,增强全球康复机器人领域话语权。 
• 输出“中国智造”标准体系,推动国产设备进入国际市场。 

 七、后续实施建议 

1. 宣贯培训:联合卫健委、行业协会开展全国性标准解读会,覆盖医疗机构与企业。 
2. 动态更新:建立标准修订机制,每3年评估一次技术迭代需求(如纳入柔性外骨骼技术)。 
3. 国际合作:通过WHO等平台推广标准,参与全球康复机器人标准体系建设。 
结语 
T/CI 632-2024《适配脑机接口的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是我国首个针对BCI与康复机器人融合的专项标准,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引领与标准化突破。其实施将加速智能康复设备普及,推动医疗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