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I 897-2025)《城镇燃气加臭剂浓度检测技术规程》 团体标准解读

发布时间: [2025-04-09 11:34:09]来源: 作者:

一、标准编号及标准名称
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归口管理、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燃气分公司提出的《城镇燃气加臭剂浓度检测技术规程》(T/CI 897-2025)团体标准,于2025年2月7日正式发布实施。
二、标准制定背景
(1)燃气安全形势的严峻性
2021年6月13日湖北十堰集贸市场发生的重大燃气爆炸事故造成26人死亡、138人受伤,经调查为天然气泄漏至有限空间达爆炸极限后遇火源引爆。这起事故与1937年美国新伦敦学校爆炸事故存在惊人相似性——后者因天然气无色无味特性导致泄漏未被察觉,最终因电火花引发爆炸造成650人以上死亡。两次相隔84年的惨剧共同揭示了燃气泄漏监测的极端重要性。当前我国正处于天然气普及高速发展阶段,据《全国燃气事故分析报告》显示,2022年国内发生802起燃气事故,导致66人死亡、487人受伤,其中居民燃气事故占比高达56.98%,暴露出燃气安全管理面临严峻挑战。
(2)传统燃气安全措施的局限性
硫醇加臭技术自1937年新伦敦事故后已成为全球燃气安全基石,通过赋予天然气明显异味实现泄漏预警。我国采用的加臭剂四氢噻吩理论上可在泄漏浓度达爆炸下限20%时被察觉,达50%时产生强烈气味。但事故调查显示,多数爆炸事故中用户未能及时察觉泄漏,暴露出传统加臭检测体系存在显著漏洞。现有检测技术依赖人工随机选点,采用气相色谱仪或便携电化学检测仪进行离散式检测,这种主观性强的检测方式无法全面反映管网加臭剂浓度分布的真实状况。
(3)燃气安全检测的技术需求
燃气加臭作为成本最低、最有效的安全防线,其浓度检测直接关系到预警效能。国际实践表明,规范化的加臭检测体系应包含仪器标准、检测点选择、检测流程、检测频率、数据处理等全链条技术要素。特别是在我国城镇燃气"村村通"快速推进背景下,面对复杂的地下管网系统和多样化的用气场景,亟需建立科学规范的检测评价体系。这不仅涉及检测技术的革新,更需要构建覆盖燃气生产、输配、终端使用的全过程监管框架。
(4)标准化建设的迫切性
当前燃气行业在加臭检测领域存在多重标准缺失:检测设备缺乏统一性能要求,选点规则未形成科学依据,检测周期缺乏风险评估支撑,检测数据缺少系统性分析模型。这种标准化滞后导致加臭质量监管存在盲区,部分区域检测数据与实际安全需求严重脱节。亟需制定涵盖检测仪器基本要求、智能选点算法、标准化检测流程、动态检测频率设置、大数据分析评价等环节的技术标准体系,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提升检测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切实筑牢燃气安全防线。
三、规程制定的必要性
我国城镇燃气行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建成覆盖城乡的燃气管网体系,燃气安全供应成为保障民生和城市安全运行的重要基础。燃气加臭作为泄漏预警的核心手段,其浓度控制直接关系用户端泄漏感知能力。然而,加臭剂浓度受管网压力波动、介质吸附、管材渗透及环境温湿度等多因素影响,存在浓度分布不均、衰减异常等风险。传统人工检测方式存在效率低、覆盖范围有限、数据离散度大等问题,难以及时发现浓度异常,给燃气安全运行埋下隐患。
制定《城镇燃气加臭剂浓度检测技术规程》对保障公共安全、促进行业规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技术应用存在以下关键瓶颈:
(1)检测方法及设备缺乏统一标准。目前市场上加臭剂浓度检测仪种类繁多(如电化学、气相色谱、光谱原理等),其性能指标、校准周期、安装要求等存在差异。部分检测仪可能因未满足防爆、抗腐蚀等要求,导致检测结果不可靠,甚至引发安全隐患。亟需通过统一技术规程规范仪器选型、安装及操作流程,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2)检测覆盖区域与选点科学性不足。燃气管网复杂且覆盖范围广,部分区域(如管网末端、人口密集区、高风险点)易成为加臭不利点,但现有检测选点方法缺乏系统性指导,可能导致检测盲区。若无法科学确定检测点,难以全面评估加臭剂浓度分布,进而影响泄漏预警的有效性。
(3)检测频率与评价标准不统一。不同燃气经营单位对检测频率(如在线监测、便携式检测)和合格评价标准(如四氢噻吩、丙烯酸酯类的最低浓度要求)的执行存在差异。部分地区可能因检测频率不足或评价标准模糊,导致加臭不足或超量问题未被及时发现,威胁燃气安全。
(4)行业技术应用与管理的规范化需求。随着燃气供气规模扩大和管网复杂度提升,传统人工检测方式已难以满足高效、精准的监管需求。制定统一技术规程,可推动检测技术标准化应用,规范检测报告格式、数据存储与分析流程,提升行业整体管理水平。
本规程的制定将为城镇燃气加臭剂浓度检测提供技术依据。通过构建科学的浓度检测技术体系,可有效预防因加臭失效导致的燃气事故,保障数亿用户用气安全,同时推动色谱分析、激光光谱、智能传感等先进检测技术的工程转化,对提升行业本质安全水平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四、编制过程
在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规程的目的和必要性,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城镇燃气加臭剂浓度检测技术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广泛吸纳了加臭剂浓度检测技术的研究理论和创新成果。通过多次内部讨论、现场调研、专家咨询和修改完善,最终形成了《城镇燃气加臭剂浓度检测技术规程》标准。
2023年3月27日,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审核批准,同意标准立项。
2023 年10月24 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城镇燃气加臭剂含量检测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启动会暨第一次工作组会议。根据各参编单位的技术专长确定了标准草案编写的工作分工,拟定了标准编制工作计划。
2024年6月14日召开《城镇燃气加臭剂含量检测技术规范》团体标准第二次工作组讨论会。
2024年7月-8月,公开征求意见,对收集到的反馈意见进行处理。
2024年10月16日,召开《城镇燃气加臭剂浓度检测技术规范》团体标准第三次工作组讨论会。
2024年12月,提交《城镇燃气加臭剂浓度检测技术规范》送审稿,召开评审会。
2025年1月,编制组按照评审组专家的修改意见对标准草案进行了修改,形成报批稿。
2025年2月,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批准《城镇燃气加臭剂浓度检测技术规程》标准正式发布实施。
五、标准主要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城镇燃气加臭剂浓度检测的技术规程,涵盖了从检测仪器要求、选点原则、布置安装、检测流程到合格评价和报告生成的各个环节。本文件适用于城镇燃气管道输送天然气中的加臭剂浓度检测与评价,旨在确保检测工作的系统性、规范性和安全性。标准详细描述了加臭剂浓度检测仪的功能性能、选点方法、设备安装防护措施、操作流程以及数据处理和报告的要求,并强调了根据人口密度、关键区域及高风险区域进行合理选点的重要性,同时对检测频率和时间进行了规范,以满足不同条件下的质量控制需求,从而保障燃气使用的安全性。
六、标准实施意义
(1)技术空白填补:在国内,关于城镇燃气加臭剂浓度检测的系统性标准尚不完善,本规程的制定填补了这一领域的技术空白。它为城镇燃气行业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指导和支持,确保加臭剂浓度检测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2)数据差异问题:市场上存在多种类型的加臭剂浓度检测仪,不同设备在测量范围、精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导致了检测结果的不一致性。本规程通过明确规定检测仪器的功能性能要求和校准周期,统一了评价标准,有效减少了由于设备差异带来的数据差异问题。
(3)安全隐患预警:燃气泄漏可能导致严重的安全事故,对公共安全构成威胁。本规程通过对加臭剂浓度进行系统的检测和分析,能够及时发现加臭不足或过量的问题,提前预警潜在的安全隐患,保障城镇燃气的安全运行。
(4)检测效率提升:相比传统的检测方法,遵循本规程规定的检测流程和技术要求,可以实现更快速、准确的加臭剂浓度检测。同时,规程中明确的检测频率和选点原则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工作,提高检测效率。
(5)行业规范统一:本规程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统一行业内关于加臭剂浓度检测的技术要求和评价标准,提升了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此外,规程的出台也促进了行业内各相关单位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了城镇燃气行业的健康发展。
七、主要工程实践与产业化应用
2022年,编制组为进一步量化各选点原则,克服四氢噻吩检测仪布置方式存在的主观偏差,实现通过有限的检测点位使得检测具有代表性和有效性,从而合理的完成检测点位布置。根据选点规律得出四氢噻吩浓度检测点应设置于节点位置,重点设置在支管道距离长、管径大、用气量多、用户密度大的调压站或调压箱处。根据2022年某燃气公司管辖区域民用燃气数据情况,在考察可操作性条件与安全性后,筛选得到10个备用民用检测点进行选点方案验证实验(图1)。
图1   加臭剂浓度检测选点验证实验
在本标准征求意见稿完成后,2025年,编制组采用本规程规定的加臭浓度检测方法对江安县配气站开展了燃气加臭控制,主要目的是对燃气加臭效果进行验证。(图2)。
图2  江安县配气站燃气加臭控制实验
八、小结
通过制定和实施《城镇燃气加臭剂浓度检测技术规程》标准,不仅可以解决当前存在的技术空白和数据差异问题,还可以提升燃气加臭剂浓度检测效率和预警安全隐患,同时统一行业规范,为城镇燃气加臭的安全运行提供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