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I 1083-2025)《智能跟踪光伏支架》 团体标准解读

发布时间: [2025-07-10 09:21:37]来源: 作者:

一、标准编号及标准名称
根据《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的要求,由石家庄铁道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起草的《智能跟踪光伏支架》团体标准已经完成立项、编制起草、征求意见、评审、修改、审查、批准及备案等标准制定流程,经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审批通过,《智能跟踪光伏支架》团体标准(T/CI 1083-2025)于2025年7月3日正式发布实施。
二、标准制定背景
在全球能源结构加速转型、可再生能源蓬勃发展的新时代,持续推动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满足行业规范化发展需求,是我们助力 “双碳”目标实现和能源革命的重要动力。《智能跟踪光伏支架》团体标准由石家庄铁道大学提出,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归口,严格遵循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起草,对智能跟踪光伏支架的技术规范、性能要求和应用场景作出系统性规定,为行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标准指引。
三、标准制定的必要性
当前,智能跟踪光伏支架领域存在行业标准空白,各企业在产品设计、性能参数及应用规范上缺乏统一参照,致使市场上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技术创新方向分散。在“节能减排”“一带一路”等战略深入推进、可再生能源需求激增的背景下,统一的标准不仅能规范企业生产,确保光伏发电系统的安全性与智能跟踪精准度,更能整合行业技术资源,引导企业聚焦核心创新方向。同时,标准的实施将为光伏产业链上下游的制造商、设计院所和业主提供清晰指引,避免因标准不统一造成的资源浪费与沟通成本,进而推动光伏行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助力我国在全球新能源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
四、编制过程
《智能跟踪光伏支架》团体标准在编制过程中,严格遵循标准化工作流程,经多阶段研究与完善,确保标准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其主要编制过程如下: 
(一)准备阶段
《智能跟踪光伏支架》于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立项公示后,石家庄铁道大学牵头组建标准编制工作组,并召开编制启动会。会上明确成员分工与职责,规划以“调研-起草-优化”为主线的工作路径,确立覆盖技术、测试、应用全流程的标准框架。
(二)调研阶段
编制组通过“资料+实地”双轨调研模式,全面掌握行业现状。一方面,系统梳理IEC 62817、NB/T 10115等国内外30余项相关标准,剖析现有规范在结构设计、荷载计算等方面的技术要点;另一方面,实地走访长三角、西北地区10余家光伏制造企业与电站项目,调研智能跟踪支架在极端气候、复杂地形下的应用痛点,为标准制定提供实证支撑。
(三)起草阶段
编制组立足产业共性需求,融合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经多次内部研讨,形成标准草案。针对支架跟踪精度、抗风抗震性能等核心指标,结合国际先进技术参数与国内工程经验,制定包含材料选型、安装规范、安全阈值等多项技术要求,确保标准兼具普适性与前瞻性。
(四)征求意见阶段
工作组编写征求意见稿,其中包括标准的基本要素、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发布,广泛征求行业内外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会议、研讨会和网络平台等形式,与专家、企业和研究机构进行充分沟通。工作组对收到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仔细分析,并根据需要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修订,形成送审稿。
(五)审查阶段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组织行业专家召开审查会。专家组围绕标准与“双碳”政策的契合度、技术指标的可操作性等提出建议,编制组逐条落实修改,最终形成报批稿,确保标准满足行业规范发展与技术创新需求。
五、标准主要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智能跟踪光伏支架的设计、生产、检测、运输及安装等全流程,其他光伏支架相关产品及应用场景可参照执行。
本标准规定了智能跟踪光伏支架的术语定义、产品分类、工作要求、性能指标、检测方法、包装运输及安装规范等内容。具体涵盖:明确适用范围与引用标准;界定核心术语及产品分类;规定跟踪器运行、机械性能等技术要求;规范跟踪精度表征与系统检测方法;细化电子元件检测项目;提出包装、运输及安装的操作准则。
六、标准实施意义
本标准将技术规范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针对智能跟踪光伏支架设计、生产、安装、运维等全链条环节,聚焦核心性能指标,统一技术标准与检测规范,特别是在打破企业技术壁垒、消除行业参数差异、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推动光伏产业实现更高效的跨企业、跨领域、跨区域技术对接与产业协作。
本标准的实施全面优化了智能跟踪光伏支架全流程技术体系,通过统一机械性能要求、规范检测方法、明确安装标准,大幅提升产品质量稳定性与系统运行可靠性。同时,有效缩短研发与生产周期,降低技术应用难度与成本,显著提高光伏发电效率与能源转化效益,助力实现 “双碳” 目标与节能减排战略。此外,标准为光伏产业各参与方提供清晰技术指引,增强市场信心,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光伏行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为我国 “一带一路” 能源合作与全球清洁能源转型贡献力量 。
七、主要实践与应用
在《智能跟踪光伏支架》团体规范的指导下,行业企业与项目积极践行标准要求,通过整合技术资源、优化生产流程,推动智能跟踪光伏支架的规模化应用与创新发展。规范实施后,企业依据统一的产品分类、性能指标及检测标准,构建起“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安装运维”的全链条标准化体系,将支架产品的适配场景从传统平坦地形,拓展至山地、水面等复杂环境。
在项目应用层面,规范推动行业形成“统一标准、协同建设”的发展模式。此外,基于标准对电子元件检测、包装运输等环节的细化要求,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现高效对接,运输损耗率下降10%,安装周期缩短30%。标准的落地实施,不仅促进了光伏产业技术革新,更为“双碳”目标下清洁能源项目的规模化、高质量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
八、小结
通过制定和实施《智能跟踪光伏支架》团体标准,有效填补了行业标准空白,统一了产品设计、性能检测、安装运维等关键环节的技术要求。一方面,通过规范企业生产流程、优化技术参数,显著降低了光伏支架研发试错成本,减少了材料浪费与设备损耗,提升了行业整体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对光伏电站建设方、运维企业而言,标准化的产品性能与检测方法大幅缩短了项目选型周期,降低了因标准不统一导致的技术对接成本与运维风险,显著提升了光伏发电系统的稳定性与发电效率。该规范的落地实施,切实推动了光伏产业标准化发展,为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