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标准编号及标准名称
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归口管理,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南水北调东线智能水务(北京)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工业大学、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浙江中财管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鄂州市水利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起草的团体标准《给排水数字管网技术规程》(T/CI 934—2025),于2025年3月17日正式发布实施。
二、标准制定背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给排水管网作为城市水系统的核心基础设施,其运行状况直接关系到城市供水安全、环境质量与人民生活福祉。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管网建设存在基础薄弱、信息化程度低、管控手段分散等问题,导致老旧管网漏损率高、排涝能力不足、水体黑臭反复等城市水环境问题频发。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管网补短板”与水务智能化转型,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推动城市水系统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发展。在此背景下,制定一部系统化、可操作的标准,以规范数字管网体系建设和运行管理,已成为推动行业升级和提升水务治理能力的迫切需求。
三、标准制定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水务数字化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基础标准体系不完善、数据不统一、系统建设与运维缺乏规范等问题,制约了管网数字化转型的成效和可持续发展。本标准的制定,有助于明确数字管网体系构架、数据库建设、地理信息系统、模型系统与智能运维等关键环节的技术要求,统一数据标准与信息接口,提升城市管网智能监测、风险预警和应急调度能力。同时,该规程对推进数字管网一体化管理、实现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和设施智慧化管理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将有效填补行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技术空白,推动水务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四、编制过程
本标准在起草过程中根据各阶段标准任务的工作要求,组织了相关领域的调研,并召开了多次的研讨会,通过对标准内容进行多次的修改和完善,形成了目前的标准文本。主要编制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2023年08月,组织开展标准立项前的前期筹备工作;2023年09月,标准项目完成立项;2024年04月,召开工作组启动会议,标准工作组提交工作计划及人员组成等方案。
(二)调研阶段
2024年03月-2024年04月,进入调研阶段,标准编制组前期以资料调研方式,收集相关标准、项目文档进行草案大纲设计;
2024年05月-2024年06月,标准编制组以标准大纲草案为基础,走访调研相关单位,与市政道路管理部门、设计院、施工单位等相关管理、设计、技术人员进行广泛深入交流,掌握生产、应用实际情况,听取大家对标准主要技术内容的意见和建议,分析讨论、资料整理、汇总。
(三)起草阶段
2024年06月,标准编制工作组成员在组长的主持下,根据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结合前期调研和资料收集情况,根据我国给排水数字管网建设和运维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行业资料,结合科研成果,参考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起草了标准草案稿。
2024年07月-2024年10月,标准编制工作组组织相关单位和专家就标准内容进行多次研讨,根据专家意见,对《给排水数字管网技术规程》标准草案进一步修订完善,形成了工作组讨论稿。
(四)征求意见阶段
2024年11月,标准编制组完成《给排水数字管网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和意见汇总处理表,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提交全国标准信息平台广泛征求意见,收到回函并有建议或意见的单位5个、意见或建议40条,采纳40条,不采纳0条,同时根据意见处理情况对规范文本进行相应修改,形成审查稿。
(五)审查阶段
2025年02月,召开《给排水数字管网技术规程》标准送审稿审查会,与会专家听取标准起草组的介绍,并提出专业意见及建议。
2025年02月底,根据审查会意见对标准进行修改完善,汇总标准制定过程各项材料,形成标准报批稿。
五、标准主要内容
本文件共分为10章,内容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缩略语、给排水数字管网体系、管网数据库构建、给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给排水数字管网模型系统、数字管网智能管理与评估系统、安全要求。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给排水数字管网体系、管网数据库构建、给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给排水数字管网模型系统、数字管网智能管理与评估系统、安全要求的建设管理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设计、建设给排水管网数据库、数字管网地理信息系统、数字管网模型系统、数字管网智能管理与评估系统等。数字管网系统的运维、评估、监管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列出了本文件引用的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列出了标准适用的术语及定义。
4 缩略语
列出了标准使用的缩略语。
5 给排水数字管网体系
给排水数字管网体系建设和总体构架应符合GB 50788、GB/T 41004.1、GB/T 33448、GB 21139 的要求。
6 管网数据库构建
包含了数据的分类、管网数据信息的标准化、数据的采集、数据的结构设计、数据传输及管理和维护。
7 给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
给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设计应符合GB/T 30318、CJT 541 的相关要求。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应包括数据库软件、地理信息平台及支撑环境。
8 给排水数字管网模型系统
给排水数字管网微观建模应以应用目标和应用场景为建设导向,评估建模的对象、区域特征、管网属性等因素,建立合适的微观模型系统。
9 数字管网智能管理与评估系统
定义了数字管网管理与评估系统的要求及内容。
10 安全要求
规定了本文件涉及的安全要求。
六、标准实施意义
本标准的发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城市水务基础设施管理进入系统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新阶段。该标准为数字管网系统的建设与运维提供了全面、系统、可操作的技术依据,填补了当前给排水数字化技术在标准体系层面的空白。通过明确数据采集、模型构建、智能监测、信息安全等关键环节的技术规范,标准有效推动了管网管理从经验型向数据驱动型转变,提升了城市水系统的运行效率和风险防控能力。同时,标准的实施有助于推动“厂-网-河-湖”一体化管控机制的构建,实现供排水系统全过程协同与优化。更为重要的是,该标准为我国水务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示范路径和实践模板,对于提升城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增强水安全保障能力、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及产业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七、主要实践与应用
本标准作为指导数字水务系统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技术标准,其实施可全面推动城市水系统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与智能化进程。通过标准的技术框架,城市可构建统一的数据采集体系、标准化的管网数据库及动态更新机制,实现多源数据融合与信息高效共享。基于标准明确的数据规范、系统架构与安全要求,各地可建立起集地理信息系统、模型系统与智能运维系统为一体的数字管网管理平台。该平台可支撑供排水系统的实时监测、预警诊断、调度优化与应急响应,显著提升水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与韧性。
在实践应用中,标准能够助力实现对管网漏损、淤积、爆管等问题的动态感知与精准治理;通过水力与水质模型的集成应用,可提前识别系统运行风险,优化维护资源配置;依托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手段,可实现“图数一体”的可视化管控;基于智能算法分析,形成辅助决策建议,提升管理效率。标准的实施亦促进管网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资产精细化管理与业务流程标准化,形成“数据驱动、模型引领、智能决策”的综合管控闭环。总体而言,本标准的推广应用将有力支撑智慧城市、数字政府、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落地实践,赋能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八、小结
通过制定和实施《给排水数字管网技术规程》,有效填补了城市水务数字化领域的标准空白,明确了系统建设、数据管理、智能运维等关键环节的技术要求。标准推动了城市供排水系统的规范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一方面有助于政府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与管理效能,另一方面也为企业和公众提供了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服务保障。通过标准宣贯与推广,可进一步促进城市水系统全生命周期管控能力的提升,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城市韧性,助力城市智慧化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
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归口管理,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南水北调东线智能水务(北京)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工业大学、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浙江中财管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鄂州市水利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起草的团体标准《给排水数字管网技术规程》(T/CI 934—2025),于2025年3月17日正式发布实施。
二、标准制定背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给排水管网作为城市水系统的核心基础设施,其运行状况直接关系到城市供水安全、环境质量与人民生活福祉。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管网建设存在基础薄弱、信息化程度低、管控手段分散等问题,导致老旧管网漏损率高、排涝能力不足、水体黑臭反复等城市水环境问题频发。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管网补短板”与水务智能化转型,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推动城市水系统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发展。在此背景下,制定一部系统化、可操作的标准,以规范数字管网体系建设和运行管理,已成为推动行业升级和提升水务治理能力的迫切需求。
三、标准制定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水务数字化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基础标准体系不完善、数据不统一、系统建设与运维缺乏规范等问题,制约了管网数字化转型的成效和可持续发展。本标准的制定,有助于明确数字管网体系构架、数据库建设、地理信息系统、模型系统与智能运维等关键环节的技术要求,统一数据标准与信息接口,提升城市管网智能监测、风险预警和应急调度能力。同时,该规程对推进数字管网一体化管理、实现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和设施智慧化管理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将有效填补行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技术空白,推动水务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四、编制过程
本标准在起草过程中根据各阶段标准任务的工作要求,组织了相关领域的调研,并召开了多次的研讨会,通过对标准内容进行多次的修改和完善,形成了目前的标准文本。主要编制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2023年08月,组织开展标准立项前的前期筹备工作;2023年09月,标准项目完成立项;2024年04月,召开工作组启动会议,标准工作组提交工作计划及人员组成等方案。
(二)调研阶段
2024年03月-2024年04月,进入调研阶段,标准编制组前期以资料调研方式,收集相关标准、项目文档进行草案大纲设计;
2024年05月-2024年06月,标准编制组以标准大纲草案为基础,走访调研相关单位,与市政道路管理部门、设计院、施工单位等相关管理、设计、技术人员进行广泛深入交流,掌握生产、应用实际情况,听取大家对标准主要技术内容的意见和建议,分析讨论、资料整理、汇总。
(三)起草阶段
2024年06月,标准编制工作组成员在组长的主持下,根据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结合前期调研和资料收集情况,根据我国给排水数字管网建设和运维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行业资料,结合科研成果,参考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起草了标准草案稿。
2024年07月-2024年10月,标准编制工作组组织相关单位和专家就标准内容进行多次研讨,根据专家意见,对《给排水数字管网技术规程》标准草案进一步修订完善,形成了工作组讨论稿。
(四)征求意见阶段
2024年11月,标准编制组完成《给排水数字管网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和意见汇总处理表,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提交全国标准信息平台广泛征求意见,收到回函并有建议或意见的单位5个、意见或建议40条,采纳40条,不采纳0条,同时根据意见处理情况对规范文本进行相应修改,形成审查稿。
(五)审查阶段
2025年02月,召开《给排水数字管网技术规程》标准送审稿审查会,与会专家听取标准起草组的介绍,并提出专业意见及建议。
2025年02月底,根据审查会意见对标准进行修改完善,汇总标准制定过程各项材料,形成标准报批稿。
五、标准主要内容
本文件共分为10章,内容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缩略语、给排水数字管网体系、管网数据库构建、给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给排水数字管网模型系统、数字管网智能管理与评估系统、安全要求。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给排水数字管网体系、管网数据库构建、给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给排水数字管网模型系统、数字管网智能管理与评估系统、安全要求的建设管理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设计、建设给排水管网数据库、数字管网地理信息系统、数字管网模型系统、数字管网智能管理与评估系统等。数字管网系统的运维、评估、监管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列出了本文件引用的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列出了标准适用的术语及定义。
4 缩略语
列出了标准使用的缩略语。
5 给排水数字管网体系
给排水数字管网体系建设和总体构架应符合GB 50788、GB/T 41004.1、GB/T 33448、GB 21139 的要求。
6 管网数据库构建
包含了数据的分类、管网数据信息的标准化、数据的采集、数据的结构设计、数据传输及管理和维护。
7 给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
给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设计应符合GB/T 30318、CJT 541 的相关要求。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应包括数据库软件、地理信息平台及支撑环境。
8 给排水数字管网模型系统
给排水数字管网微观建模应以应用目标和应用场景为建设导向,评估建模的对象、区域特征、管网属性等因素,建立合适的微观模型系统。
9 数字管网智能管理与评估系统
定义了数字管网管理与评估系统的要求及内容。
10 安全要求
规定了本文件涉及的安全要求。
六、标准实施意义
本标准的发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城市水务基础设施管理进入系统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新阶段。该标准为数字管网系统的建设与运维提供了全面、系统、可操作的技术依据,填补了当前给排水数字化技术在标准体系层面的空白。通过明确数据采集、模型构建、智能监测、信息安全等关键环节的技术规范,标准有效推动了管网管理从经验型向数据驱动型转变,提升了城市水系统的运行效率和风险防控能力。同时,标准的实施有助于推动“厂-网-河-湖”一体化管控机制的构建,实现供排水系统全过程协同与优化。更为重要的是,该标准为我国水务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示范路径和实践模板,对于提升城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增强水安全保障能力、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及产业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七、主要实践与应用
本标准作为指导数字水务系统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技术标准,其实施可全面推动城市水系统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与智能化进程。通过标准的技术框架,城市可构建统一的数据采集体系、标准化的管网数据库及动态更新机制,实现多源数据融合与信息高效共享。基于标准明确的数据规范、系统架构与安全要求,各地可建立起集地理信息系统、模型系统与智能运维系统为一体的数字管网管理平台。该平台可支撑供排水系统的实时监测、预警诊断、调度优化与应急响应,显著提升水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与韧性。
在实践应用中,标准能够助力实现对管网漏损、淤积、爆管等问题的动态感知与精准治理;通过水力与水质模型的集成应用,可提前识别系统运行风险,优化维护资源配置;依托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手段,可实现“图数一体”的可视化管控;基于智能算法分析,形成辅助决策建议,提升管理效率。标准的实施亦促进管网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资产精细化管理与业务流程标准化,形成“数据驱动、模型引领、智能决策”的综合管控闭环。总体而言,本标准的推广应用将有力支撑智慧城市、数字政府、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落地实践,赋能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八、小结
通过制定和实施《给排水数字管网技术规程》,有效填补了城市水务数字化领域的标准空白,明确了系统建设、数据管理、智能运维等关键环节的技术要求。标准推动了城市供排水系统的规范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一方面有助于政府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与管理效能,另一方面也为企业和公众提供了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服务保障。通过标准宣贯与推广,可进一步促进城市水系统全生命周期管控能力的提升,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城市韧性,助力城市智慧化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