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I 1056-2025)《三功能材料场地有机物修复技术规范》 团体标准解读

发布时间: [2025-08-06 14:14:37]来源: 作者:

一、标准编号及标准名称
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归口管理、上海康恒环境修复有限公司提出的《三功能材料场地有机物修复技术规范》(T/CI 1056-2025)团体标准,于2025年6月20日正式发布实施。
二、标准制定背景
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这不仅影响了土壤的肥力和生态平衡,还对人类健康构成了威胁。因此,寻求有效的土壤修复技术和方法成为了全球性的研究热点。土壤修复技术包括热力学修复、热解吸、原位固化/稳定化、异位固化/稳定化、生物修复、化学氧化、土壤洗脱、气相抽提和电动力学修复等。原位化学氧化技术是指施加强化学氧化剂对有机污染物质进行化学氧化转化为无毒或危害较小物质,但这些化学氧化剂由于自身不稳定、易造成二次污染,实际治理效果不好。而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污染土壤修复领域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和优势。
三、规程制定的必要性
纳米材料在污染土壤修复方面的应用已经成为国际上研究的热点之一。这些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较强的吸附能力和较高的催化效率,能够有效地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和有机污染物。例如,铁基纳米材料如零价铁(nZVI)、氧化铁和硫化铁等,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表现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此外,生物合成的纳米材料因其更高效、更安全的特性,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纳米材料在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旨在通过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提高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保护人类健康。这对于推动土壤修复技术的进步、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纳米材料的应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如纳米材料的环境行为、潜在的生态风险以及最终处置问题等。本项目中提及的纳米材料为课题团队开发的,具备高效富集、催化氧化和自降解三功能,在使用1个月后该材料可以实现自降解,不会带来潜在生态风险。
纳米材料修复污染土壤技术不仅能够有效改善土壤质量,恢复生态系统功能,还能为相关产业带来经济效益。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相关的修复技术和产品将更加多样化、高效化,有助于提升土壤修复行业的整体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通过采用纳米材料进行污染土壤修复,可以减少污染物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提高公众的生活质量,从而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此外,有效的土壤修复还有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实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目前国内外没有关于纳米材料修复有机污染场地的技术相关的标准规范,仅有《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应用指南》(征求意见稿)是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编制的,旨在指导我国污染场地的风险评估、修复技术和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此外,还有一系列的环保标准,如《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 25.1-2014)、《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HJ 25.4-2014)等通用类的标准。因此制定本标准《三功能材料场地有机物修复技术规范》显得尤为重要。
四、编制过程
在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规程的目的和必要性,对当前市场上已有的相关技术标准和应用进行调研,了解国内外在污染物为脂肪烃、芳烃和醇醛酮酯醚类有机化合物的污染土壤修复的最新进展和趋势最终形成了《三功能材料场地有机物修复技术规范》标准编制具体如下:
1、前期准备工作
项目立项前,标准编制小组查阅、研读相关国内外文献,广泛收集三功能材料场地有机物修复技术规范相关的材料和数据。同时,小组成员构思系统的框架及模块,进行系统建设需求分析。并与该领域的相关专家和用户进行调研、交流,广泛征求标准制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以确保团体标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2、标准起草过程
团体标准立项通知公示后,标准编制小组首先组织了标准制定工作会议,各编写人员根据工作计划分工和编写要求开展了相关工作。在标准起草期间,编制小组主编单位及参编单位组织了数次内部研讨会和专家咨询会,经过多次修改,于2024年8月完成了标准初稿及编制说明的撰写⼯作。
3、工作计划
标准立项后计划10个月完成。
计划2024年8月提交标准初稿,2024年9月提交征求意见稿,2025年3月提交标准送审稿,2024年5月提交标准报批稿,2024年6月标准发布。
五、标准主要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国内污染物为脂肪烃、芳烃和醇醛酮酯醚类有机化合物的污染土壤修复。
1、主要架构
本标准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主要章节内容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工作流程、污染地块特征信息收集、实验室小试、地块中试、工艺设计、施工、运行和验收等。
2、主要技术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三功能材料场地有机物修复技术的项目流程、一般要求(污染地块特征调查、修复方案可行性评价、实验室小试要求和地块中试要求)、工艺设计、以及工程阶段的施工、运行和验收要求等。
六、标准实施意义
1. 提升有机污染场地修复效率与效果​​
精准高效修复:三功能纳米材料(如吸附、催化氧化、自降解)可针对不同有机污染物(如石油烃、多环芳烃、农药等)实现协同作用,显著缩短修复周期,提高降解率。
适应复杂环境:规范标准明确了材料性能指标(如比表面积、活性位点密度)和工艺参数(如投加量、反应条件),确保在土壤/地下水复杂环境中稳定发挥作用。
2. 推动纳米技术标准化与产业化​​
技术规范化:通过明确材料合成、表征、应用流程及安全要求,避免技术滥用或效果参差不齐,为规模化应用提供可靠依据。
促进产业升级:标准为纳米材料生产企业、环保工程公司提供技术门槛和质量标杆,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加速环保技术商业化。
3. 保障环境与人体健康安全​​
降低二次污染风险:规范要求材料本身无毒无害、降解产物可控(如避免产生有毒中间体),并规定残留物检测方法,减少对土壤生态和地下水的长期影响。
操作安全性:明确纳米材料运输、储存及现场使用的防护措施(如防尘、防泄漏),保护从业人员健康。
4. 支持政策法规与监管落地​​
合规性依据:为政府部门制定污染场地修复政策、环评审批及验收标准提供技术支撑,增强监管科学性。
数据可追溯性:规范要求修复过程记录(如材料用量、降解效率监测),便于后期效果评估和责任追溯。
5. 经济与社会效益​​
降低修复成本:高效纳米材料可减少处理时间、能耗及后续监测费用,尤其适用于大面积污染场地。
促进绿色修复:符合“双碳”目标,减少传统修复技术(如焚烧、化学氧化)的高碳排放,推动可持续环境治理。
6. 国际竞争力与技术输出​​
填补标准空白:我国在纳米修复技术领域处于国际前沿,标准的实施有助于抢占环保技术制高点,为“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提供中国方案。
知识产权保护:通过标准固化核心技术参数,可保护自主研发成果,避免技术流失。
7. 应对新型污染挑战​​
前瞻性设计:三功能纳米材料可扩展至新兴污染物(如PFAS、微塑料),标准预留技术升级空间,增强对未来污染类型的适应性。
该标准的实施不仅是技术层面的优化,更是推动环境修复领域向精准化、安全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的关键一步,对实现“美丽中国”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深远意义。
七、主要工程实践与产业化应用
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多功能纳米新材料创建及其原位净化场地有机物的应用研究》(2020YFC1808400),起草单位在无锡江阴市某地块针对芳香烃污染物实施了三功能纳米材料原位注入修复工程。
通过场地初步调查、详细调查对厂区内所采集的浅层/深层土壤样品进行有机物含量分析,该地块主要特征污染物为苯并(a)蒽、苯并(b)荧蒽、茚并(1,2,3-cd)芘、二苯并(a,h)蒽等。
该项目正式实施前,选择不同的高效富集材料,搭配贵金属(过渡金属)/金属硫化物/金属氧化物/非金属等多元催化体系,选择不同投加比添加到污染土壤中进行试验,根据污染物降解率及材料降解率确定最优工艺参数。
该项目应用自主研发的三功能纳米材料,通过原位注入设备系统将材料注入到注入井中。经过长期跟踪监测与效果评估结果,场地内土壤中超标的苯并(a)蒽、苯并(b)荧蒽、茚并(1,2,3-cd)芘、二苯并(a,h)蒽,修复后均低于修复目标值,同时,修复后土壤中纳米材料的降解率可达到95%以上,表明三功能纳米材料在有机污染场地中应用的突出效果。
八、小结
《三功能材料场地有机物修复技术规范》的制定与实施,该标准的实施不仅是技术层面的优化,减少二次污染风险,降低修复成本,推动环保产业升级,加速污染场地再利用,最终实现有机污染场地的安全、高效修复更是推动环境修复领域向精准化、安全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的关键一步,对实现“美丽中国”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