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标准编号及标准名称
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归口管理、上海康恒环境修复有限公司提出的《中低浓度典型有机污染场地生物修复技术指南》(T/CI 1055-2025)团体标准,于2025年6月20日正式发布实施。
二、标准制定背景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工业污染场地越来越多,其修复问题亟待解决。基于生态环境部对22个省市200多个工业污染场地调查发现,石油化工、农药化工、机械加工场地是有机污染物检出率最高的三类工业污染场地,其中石油烃、多环芳烃、卤代烃类为主要污染物。有机污染物组分复杂,在环境中难以降解,容易在土壤、沉积物甚至生物体内积累,同时对人体与生态环境具有重大危害。
三、规程制定的必要性
目前,有机污染场地已成为国内外重点关注的污染场地类型。为增强对土壤中石油烃、芳烃、卤代烃污染的风险控制,生态环境部将其列为土壤中重要的污染物并设定了严格的控制范围。2016年,我国颁布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得以不断完善。2018年最新颁布的《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制定了基于对人体健康是否有害的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使土壤环境质量评估工作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其中对C10-C40的石油烃,萘、苯并[a]蒽、苯并[a]芘等多环芳烃,氯仿、四氯化碳、氯甲烷等氯代烃的管制值和筛选值进行了严格的限定。
生物修复法由于其成本低、无二次污染、操作简单的优点,能将污染物最终转化为无害的产物,可以同时运用于土壤和地下水修复,是一种经济、绿色清洁、最具前景的修复技术。有机污染场地生物修复的重点是生物修复药剂的筛选与制备,以及生物修复技术的选择与实施。生物修复药剂的性质与修复效率密切相关,生物修复技术的选择也决定着工程实施效果。我国目前虽然已有采用生物技术修复污染场地的工程实例,但至今未制定该技术的技术指南,多根据修复单位的经验开展修复工作。一方面,因生物修复药剂选择、培育、扩大培养等方面的技术缺失,影响了修复效果;另一方面,因现场实施技术规范缺失导致设计、施工考虑不周全,以及运行过程监测评价缺乏详细可行的方案,使最终项目的修复效果不理想,实际修复周期远长于设计周期,修复成本也随着增加。因此,有必要对有机污染场地生物修复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进一步完善,为有机污染场地生物修复工程提供参考和指导。
四、编制过程
在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规程的目的和必要性,对当前市场上已有的相关技术标准和应用进行调研,了解国内外在中低浓度石油烃、多环芳烃、氯代烃有机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原位/异位生物修复工程的设计、建设及运行管理的最新进展和趋势最终形成了《中低浓度典型有机污染场地生物修复技术指南》标准编制具体如下:
1、前期准备工作
项目立项前,标准编制小组查阅、研读相关国内外文献,广泛收集中低浓度典型有机污染场地生物修复技术指南相关的材料和数据。同时,小组成员构思系统的框架及模块,进行系统建设需求分析。并与该领域的相关专家和用户进行调研、交流,广泛征求标准制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以确保团体标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2、标准起草过程
团体标准立项通知公示后,标准编制小组首先组织了标注制定工作会议,各编写人员根据工作计划分工和编写要求开展了相关工作。在标准起草期间,编制小组主编单位及参编单位组织了数次内部研讨会和专家咨询会,经过多次修改,于2024年6月完成了标准初稿及编制说明的撰写⼯作。
3、工作计划
标准立项后计划10个月完成。
计划2024年6月提交标准初稿,2024年9月提交征求意见稿,2025年3月提交标准送审稿,2025年5月提交标准报批稿,2025年6月标准发布。
五、标准主要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中低浓度石油烃、多环芳烃、氯代烃有机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原位/异位生物修复工程的设计、建设及运行管理。
1、主要架构
本标准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主要章节内容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总体要求、场地生境条件调查、生物修复技术选择、生物修复药剂筛选、原位生物修复技术、异位生物修复技术、过程要求、效果评估等。
2、主要技术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针对有机污染场地生物修复技术的总体要求、前期调查、药剂筛选、技术路线、施工方法、监测与过程控制、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修复效果评估等。
六、标准实施意义
1. 明确技术适用边界与核心参数
中低浓度有机污染具有污染物扩散性强、生物可利用性低等特点,传统修复技术(如化学氧化)可能因“过度处理”导致成本过高或二次污染。指南通过界定技术适用场景(如土壤/地下水、污染类型、浓度范围)、关键参数(如微生物种类、营养物投加比例、环境条件pH/温度/含氧量等),解决了“何时用、怎么用”的问题,避免技术滥用或误用。
2. 规范生物修复工艺流程
从场地调查(污染分布、微生物群落本底)、修复方案设计(功能微生物筛选/驯化、营养物/电子受体投加策略)、实施过程(投加方式、反应周期)到效果评估(污染物降解率、微生物活性监测),指南形成全链条标准化流程。
3. 降低二次污染风险
生物修复依赖微生物代谢降解污染物,其本质是“环境友好型”技术。指南通过严格规定功能微生物的安全性(如非病原菌、无抗生素抗性基因)、营养物/电子受体的环保性(如可降解碳源、无毒电子供体),以及修复后残留物(如未消耗的营养物)的处置要求,最大限度避免引入新的污染源。
4. 保护土壤与地下水生态功能
中低浓度污染场地常位于生态敏感区或城市周边,传统高强度修复可能破坏土壤结构或地下水微生态。生物修复通过原位/异位温和作用(如投加微生物菌剂而非化学药剂),减少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地下水流动系统的干扰,维持生态平衡。
5. 减少修复工程投入
中低浓度污染场地若采用化学氧化或热脱附等技术,单位处理成本可能高达数千元/立方米;而生物修复主要依赖微生物代谢(仅需补充低成本营养物),综合成本可降低30%-60%。指南通过标准化工艺(如精准投加营养物比例),避免过度投加导致的资源浪费,进一步压缩成本。
6. 缩短修复周期与资金占用时间
生物修复虽周期较长(通常数月到数年),但可通过指南中的“动态监测-反馈调整”机制(如定期检测污染物浓度、微生物活性),优化投加策略,加速降解进程。对于需快速开发再利用的场地(如城市棕地),指南推荐的“强化生物修复”(如投加高效降解菌+生物刺激)可在保证效果的前提下,将周期缩短20%-40%,降低资金占用成本。
7. 推动污染场地再开发与资源化
中低浓度污染场地多位于城市周边或工业集聚区,修复后可转化为商业、居住或生态用地。生物修复的低成本、环境友好特性,使其成为此类场地的优选技术。指南的实施通过保障修复效果(如污染物降解至风险管控值以下),提升场地再开发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助力城市更新与土地资源循环利用。
七、主要工程实践与产业化应用
根据本标准规定要求,起草单位已开展了相关试验和总结汇总等工作。
(1)原位生物修复技术
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中低浓度典型有机污染场地生物修复技术集成与示范验证》(2020YFC1808805),起草单位在浙江某地块针对氯代烃与石油烃污染物实施了原位生物修复工程。该项目正式实施前,选择不同原位注入的方法,在修复区内分别针对不同性状的生物修复药剂进行投加方式验证,从而筛选出生物修复药剂的精准投加方式、方法。
该项目应用自主研发的生物刺激剂和缓释剂,通过原位注入设备系统将药剂注入到注入井中。经过长期跟踪监测与效果评估结果,场地内土壤中超标的氯仿、1,2-二氯乙烷浓度,以及地下水中超标的石油烃浓度,修复后均低于修复目标值,显示出原位生物修复技术在有机污染场地中应用的突出效果。
(2)异位生物修复技术
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中低浓度典型有机污染场地生物修复技术集成与示范验证》(2020YFC1808805),起草单位在山东某地块针对多环芳烃与石油烃污染物实施了异位生物修复工程。
该项目应用自主研发的微生物菌剂、生物刺激剂等,通过建设生物堆,对土壤中的多环芳烃和石油烃污染物进行降解处理。生物堆运行过程中,定期使用抽气风机进行通风,定期添加水分与营养物质,使土壤中的微生物保持最佳生长环境。经过长期跟踪监测与效果评估结果,修复后的土壤中的多环芳烃和石油烃浓度均低于修复目标值,显示出异位生物修复技术在有机污染场地中应用的突出效果。
八、小结
《中低浓度典型有机污染场地生物修复技术指南》的制定与实施,解决了中低浓度污染场地修复的技术瓶颈与监管空白,为我国污染场地修复体系的完善提供了重要支撑,对实现“美丽中国”目标下的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归口管理、上海康恒环境修复有限公司提出的《中低浓度典型有机污染场地生物修复技术指南》(T/CI 1055-2025)团体标准,于2025年6月20日正式发布实施。
二、标准制定背景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工业污染场地越来越多,其修复问题亟待解决。基于生态环境部对22个省市200多个工业污染场地调查发现,石油化工、农药化工、机械加工场地是有机污染物检出率最高的三类工业污染场地,其中石油烃、多环芳烃、卤代烃类为主要污染物。有机污染物组分复杂,在环境中难以降解,容易在土壤、沉积物甚至生物体内积累,同时对人体与生态环境具有重大危害。
三、规程制定的必要性
目前,有机污染场地已成为国内外重点关注的污染场地类型。为增强对土壤中石油烃、芳烃、卤代烃污染的风险控制,生态环境部将其列为土壤中重要的污染物并设定了严格的控制范围。2016年,我国颁布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得以不断完善。2018年最新颁布的《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制定了基于对人体健康是否有害的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使土壤环境质量评估工作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其中对C10-C40的石油烃,萘、苯并[a]蒽、苯并[a]芘等多环芳烃,氯仿、四氯化碳、氯甲烷等氯代烃的管制值和筛选值进行了严格的限定。
生物修复法由于其成本低、无二次污染、操作简单的优点,能将污染物最终转化为无害的产物,可以同时运用于土壤和地下水修复,是一种经济、绿色清洁、最具前景的修复技术。有机污染场地生物修复的重点是生物修复药剂的筛选与制备,以及生物修复技术的选择与实施。生物修复药剂的性质与修复效率密切相关,生物修复技术的选择也决定着工程实施效果。我国目前虽然已有采用生物技术修复污染场地的工程实例,但至今未制定该技术的技术指南,多根据修复单位的经验开展修复工作。一方面,因生物修复药剂选择、培育、扩大培养等方面的技术缺失,影响了修复效果;另一方面,因现场实施技术规范缺失导致设计、施工考虑不周全,以及运行过程监测评价缺乏详细可行的方案,使最终项目的修复效果不理想,实际修复周期远长于设计周期,修复成本也随着增加。因此,有必要对有机污染场地生物修复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进一步完善,为有机污染场地生物修复工程提供参考和指导。
四、编制过程
在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规程的目的和必要性,对当前市场上已有的相关技术标准和应用进行调研,了解国内外在中低浓度石油烃、多环芳烃、氯代烃有机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原位/异位生物修复工程的设计、建设及运行管理的最新进展和趋势最终形成了《中低浓度典型有机污染场地生物修复技术指南》标准编制具体如下:
1、前期准备工作
项目立项前,标准编制小组查阅、研读相关国内外文献,广泛收集中低浓度典型有机污染场地生物修复技术指南相关的材料和数据。同时,小组成员构思系统的框架及模块,进行系统建设需求分析。并与该领域的相关专家和用户进行调研、交流,广泛征求标准制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以确保团体标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2、标准起草过程
团体标准立项通知公示后,标准编制小组首先组织了标注制定工作会议,各编写人员根据工作计划分工和编写要求开展了相关工作。在标准起草期间,编制小组主编单位及参编单位组织了数次内部研讨会和专家咨询会,经过多次修改,于2024年6月完成了标准初稿及编制说明的撰写⼯作。
3、工作计划
标准立项后计划10个月完成。
计划2024年6月提交标准初稿,2024年9月提交征求意见稿,2025年3月提交标准送审稿,2025年5月提交标准报批稿,2025年6月标准发布。
五、标准主要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中低浓度石油烃、多环芳烃、氯代烃有机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原位/异位生物修复工程的设计、建设及运行管理。
1、主要架构
本标准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主要章节内容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总体要求、场地生境条件调查、生物修复技术选择、生物修复药剂筛选、原位生物修复技术、异位生物修复技术、过程要求、效果评估等。
2、主要技术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针对有机污染场地生物修复技术的总体要求、前期调查、药剂筛选、技术路线、施工方法、监测与过程控制、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修复效果评估等。
六、标准实施意义
1. 明确技术适用边界与核心参数
中低浓度有机污染具有污染物扩散性强、生物可利用性低等特点,传统修复技术(如化学氧化)可能因“过度处理”导致成本过高或二次污染。指南通过界定技术适用场景(如土壤/地下水、污染类型、浓度范围)、关键参数(如微生物种类、营养物投加比例、环境条件pH/温度/含氧量等),解决了“何时用、怎么用”的问题,避免技术滥用或误用。
2. 规范生物修复工艺流程
从场地调查(污染分布、微生物群落本底)、修复方案设计(功能微生物筛选/驯化、营养物/电子受体投加策略)、实施过程(投加方式、反应周期)到效果评估(污染物降解率、微生物活性监测),指南形成全链条标准化流程。
3. 降低二次污染风险
生物修复依赖微生物代谢降解污染物,其本质是“环境友好型”技术。指南通过严格规定功能微生物的安全性(如非病原菌、无抗生素抗性基因)、营养物/电子受体的环保性(如可降解碳源、无毒电子供体),以及修复后残留物(如未消耗的营养物)的处置要求,最大限度避免引入新的污染源。
4. 保护土壤与地下水生态功能
中低浓度污染场地常位于生态敏感区或城市周边,传统高强度修复可能破坏土壤结构或地下水微生态。生物修复通过原位/异位温和作用(如投加微生物菌剂而非化学药剂),减少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地下水流动系统的干扰,维持生态平衡。
5. 减少修复工程投入
中低浓度污染场地若采用化学氧化或热脱附等技术,单位处理成本可能高达数千元/立方米;而生物修复主要依赖微生物代谢(仅需补充低成本营养物),综合成本可降低30%-60%。指南通过标准化工艺(如精准投加营养物比例),避免过度投加导致的资源浪费,进一步压缩成本。
6. 缩短修复周期与资金占用时间
生物修复虽周期较长(通常数月到数年),但可通过指南中的“动态监测-反馈调整”机制(如定期检测污染物浓度、微生物活性),优化投加策略,加速降解进程。对于需快速开发再利用的场地(如城市棕地),指南推荐的“强化生物修复”(如投加高效降解菌+生物刺激)可在保证效果的前提下,将周期缩短20%-40%,降低资金占用成本。
7. 推动污染场地再开发与资源化
中低浓度污染场地多位于城市周边或工业集聚区,修复后可转化为商业、居住或生态用地。生物修复的低成本、环境友好特性,使其成为此类场地的优选技术。指南的实施通过保障修复效果(如污染物降解至风险管控值以下),提升场地再开发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助力城市更新与土地资源循环利用。
七、主要工程实践与产业化应用
根据本标准规定要求,起草单位已开展了相关试验和总结汇总等工作。
(1)原位生物修复技术
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中低浓度典型有机污染场地生物修复技术集成与示范验证》(2020YFC1808805),起草单位在浙江某地块针对氯代烃与石油烃污染物实施了原位生物修复工程。该项目正式实施前,选择不同原位注入的方法,在修复区内分别针对不同性状的生物修复药剂进行投加方式验证,从而筛选出生物修复药剂的精准投加方式、方法。
该项目应用自主研发的生物刺激剂和缓释剂,通过原位注入设备系统将药剂注入到注入井中。经过长期跟踪监测与效果评估结果,场地内土壤中超标的氯仿、1,2-二氯乙烷浓度,以及地下水中超标的石油烃浓度,修复后均低于修复目标值,显示出原位生物修复技术在有机污染场地中应用的突出效果。
(2)异位生物修复技术
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中低浓度典型有机污染场地生物修复技术集成与示范验证》(2020YFC1808805),起草单位在山东某地块针对多环芳烃与石油烃污染物实施了异位生物修复工程。
该项目应用自主研发的微生物菌剂、生物刺激剂等,通过建设生物堆,对土壤中的多环芳烃和石油烃污染物进行降解处理。生物堆运行过程中,定期使用抽气风机进行通风,定期添加水分与营养物质,使土壤中的微生物保持最佳生长环境。经过长期跟踪监测与效果评估结果,修复后的土壤中的多环芳烃和石油烃浓度均低于修复目标值,显示出异位生物修复技术在有机污染场地中应用的突出效果。
八、小结
《中低浓度典型有机污染场地生物修复技术指南》的制定与实施,解决了中低浓度污染场地修复的技术瓶颈与监管空白,为我国污染场地修复体系的完善提供了重要支撑,对实现“美丽中国”目标下的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