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标准编号及标准名称
《钙钛矿光伏组件超快激光划线装备》团体标准(T/CI 1233-2025),于2025年10月31日正式发布实施。
二、标准制定背景
在碳中和背景下,钙钛矿光伏技术作为新一代电池方向,受到全球广泛关注,中国在相关专利申请量上位居全球首位。目前,该技术已进入量产前的工艺验证阶段,其中激光划线是钙钛矿电池组件制备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电池效率与寿命。
超快激光(皮秒/飞秒)具有极短脉冲持续时间与超高峰值功率,可实现“冷加工”,几乎不产生热损伤,适用于多种材料,具备划线质量高、一致性好、无残留、不伤基板等优势。因此,为推动钙钛矿电池组件产业化,制定超快激光划线装备标准已尤为迫切。
三、标准制定的必要性
当前国内钙钛矿技术发展迅速,多家企业不断刷新组件效率纪录,并在大面积制备与稳定性方面取得进展,部分产品已具备商业化条件。然而,超快激光划线装备在制造、工艺等方面仍缺乏统一规范,制约了产业协同与质量提升。因此,亟须建立明确的行业或国家标准,以规范技术路线、提升工艺一致性,为规模化发展提供可靠支撑。
四、编制过程
本文件在起草过程中根据各阶段标准任务的工作要求,组织了相关领域的调研,并召开了多次的研讨会,参与标准研讨的专家多来自激光和新能源领域,还包括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的学者及相关用户等,通过对标准内容进行多次的修改和完善,形成了目前的标准文本。主要编制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起草阶段
(1)成立标准制定工作组,根据《钙钛矿光伏组件超快激光划线装备》编制需要,青岛自贸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瓯江实验室、北京盛镭科技有限公司、四川中久大光科技有限公司、济南晶众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深圳市大德激光技术有限公司、泉州信息工程学院、武汉光至科技有限公司、无锡光导精密科技有限公司、常州亚玛顿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大学、湖北光谷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乐成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四川大学、江苏创赢光能科技有限公司、凤阳硅谷智能有限公司等机构相关专家成立标准制定工作组。
(2)形成标准草案:根据工作计划及分工安排,在系统参考、学习已有标准及研究的基础上,标准制定工作组完成《钙钛矿光伏组件超快激光划线装备》各部分内容,并于2024年12月5日汇总形成标准草案。
(3)2025年1月13日,通过腾讯会议线上召开了《钙钛矿光伏组件超快激光划线装备》团体标准第一次讨论会,与会代表40余人参加会议。会上,标准编制组就该标准立项背景和标准框架分别进行了介绍。与会专家和代表就标准名称、框架结构、定义、范围、技术指标、试验方法等内容进行了深入讨论。明确了该标准编制工作方向,并提出了一系列标准内容的完善措施和修改意见、建议。在第一次讨论会结束后标准编制工作组根据与会专家及参会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对标准稿进行了修改完善,形成了第二稿。
(4)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经过上述会议和会后进一步修改和整理、在工作组内再次征求意见后,形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
2、征求意见阶段
2025年4月1日,本文件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面向社会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公示,同时由编制工作组向相关单位进行定向征求意见。定向向包括参编在内的94家单位征求意见,共征得意见22条,其中采纳12条,未采纳3条,部分采纳7条,制作征求意见汇总表。
3、审查阶段
标准编制组根据征得的意见,结合标准制定的实际情况,对标准文本进行调整与修改,形成标准送审稿。2025年9月1日,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组织召开的《钙钛矿光伏组件超快激光划线装备》团体标准审定会在腾讯会议线上召开。专家对《钙钛矿光伏组件超快激光划线装备》团体标准送审稿、编制说明和征求意见汇总表进行了细致的审查,并提出共25条修改意见。最后,专家认为该标准体系及内容符合团体标准制修订要求,相关文件齐备,一致通过该标准的审查。
4、报批阶段
标准编制组根据评审会上专家的意见,结合标准实际编制情况,对标准文本进行进一步调整与完善,形成标准报批稿,于2025年10月提交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申请报批发布稿。
五、标准主要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钙钛矿光伏组件超快激光划线装备的术语和定义、分类、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钙钛矿光伏组件超快激光装备的划线加工应用,包括P1、P2、P3的刻蚀,以及超快激光划线装备的研制、生产和交付过程。
六、标准实施意义
《钙钛矿光伏组件超快激光划线装备》标准的实施,对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一,提升产品质量与一致性。通过规范装备性能与检验方法,可有效减少激光划线过程中的涂层损伤与缺陷,提高钙钛矿光伏组件的效率与长期可靠性,为规模化制造奠定坚实基础。
其二,引领行业有序发展。本标准为钙钛矿光伏组件超快激光划线装备研发与选型提供了明确依据,能有效避免因技术路线混乱导致的技术风险和资源浪费,引导产业链协同创新,提升整体竞争力。
其三,加速产业化进程。统一的测试与评价方法有助于缩短工艺验证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下游应用信心,从而有力推动钙钛矿光伏技术的商业化应用与普及。
本标准的实施,是推动钙钛矿光伏技术从实验室创新走向规模化制造的关键一环。
七、主要实践与应用
《钙钛矿光伏组件超快激光划线装备》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在行业内的实践与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装备制造端,本标准为技术研发与性能评估提供了统一标尺。装备制造商可依据标准中明确规定的激光参数(如脉冲宽度、波长、功率稳定性)、运动控制精度等核心指标进行定向攻关与产品优化,避免此前因技术路线不一导致的设备性能参差不齐,促进国产高端装备的规范化与可靠性提升,加速标准化装备的上市与应用。
其次,在电池组件生产端,本标准为工艺流程的建立与优化确立了明确规范。电池生产商可将标准中定义的划线宽度、划线速度、热影响区控制等关键工艺验收指标,直接应用于其生产线上的设备验收、工艺调试与日常监控。通过执行统一的加工质量评价体系,生产企业能够快速稳定划线工艺,显著提升组件生产的一致性与良品率,并有效保障其最终产品的转换效率和长期稳定性。
最后,在行业生态端,本标准构筑了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的共同语言。设备商、材料商、组件厂商乃至终端客户,均可基于此标准进行高效的技术交流与需求对接。这打破了此前因工艺保密、测试方法不一所形成的信息壁垒,降低了整个产业链的协作成本与创新风险,为构建健康、可持续的钙钛矿光伏产业生态奠定了坚实基础。
八、小结
本标准首次系统规定了钙钛矿光伏组件超快激光划线装备的技术要求与工艺规范,填补了当前存在的行业标准空白。它明确了激光参数、运动控制精度等核心性能指标,并确立了划线宽度、划线速度、热影响区控制等关键工艺质量的测试与评价方法,为装备性能划定了统一标尺。
本标准可贯穿装备研发制造、电池组件生产、以及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各个环节,是钙钛矿光伏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制造不可或缺的支撑,对构建健康产业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钙钛矿光伏组件超快激光划线装备》团体标准(T/CI 1233-2025),于2025年10月31日正式发布实施。
二、标准制定背景
在碳中和背景下,钙钛矿光伏技术作为新一代电池方向,受到全球广泛关注,中国在相关专利申请量上位居全球首位。目前,该技术已进入量产前的工艺验证阶段,其中激光划线是钙钛矿电池组件制备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电池效率与寿命。
超快激光(皮秒/飞秒)具有极短脉冲持续时间与超高峰值功率,可实现“冷加工”,几乎不产生热损伤,适用于多种材料,具备划线质量高、一致性好、无残留、不伤基板等优势。因此,为推动钙钛矿电池组件产业化,制定超快激光划线装备标准已尤为迫切。
三、标准制定的必要性
当前国内钙钛矿技术发展迅速,多家企业不断刷新组件效率纪录,并在大面积制备与稳定性方面取得进展,部分产品已具备商业化条件。然而,超快激光划线装备在制造、工艺等方面仍缺乏统一规范,制约了产业协同与质量提升。因此,亟须建立明确的行业或国家标准,以规范技术路线、提升工艺一致性,为规模化发展提供可靠支撑。
四、编制过程
本文件在起草过程中根据各阶段标准任务的工作要求,组织了相关领域的调研,并召开了多次的研讨会,参与标准研讨的专家多来自激光和新能源领域,还包括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的学者及相关用户等,通过对标准内容进行多次的修改和完善,形成了目前的标准文本。主要编制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起草阶段
(1)成立标准制定工作组,根据《钙钛矿光伏组件超快激光划线装备》编制需要,青岛自贸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瓯江实验室、北京盛镭科技有限公司、四川中久大光科技有限公司、济南晶众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深圳市大德激光技术有限公司、泉州信息工程学院、武汉光至科技有限公司、无锡光导精密科技有限公司、常州亚玛顿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大学、湖北光谷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乐成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四川大学、江苏创赢光能科技有限公司、凤阳硅谷智能有限公司等机构相关专家成立标准制定工作组。
(2)形成标准草案:根据工作计划及分工安排,在系统参考、学习已有标准及研究的基础上,标准制定工作组完成《钙钛矿光伏组件超快激光划线装备》各部分内容,并于2024年12月5日汇总形成标准草案。
(3)2025年1月13日,通过腾讯会议线上召开了《钙钛矿光伏组件超快激光划线装备》团体标准第一次讨论会,与会代表40余人参加会议。会上,标准编制组就该标准立项背景和标准框架分别进行了介绍。与会专家和代表就标准名称、框架结构、定义、范围、技术指标、试验方法等内容进行了深入讨论。明确了该标准编制工作方向,并提出了一系列标准内容的完善措施和修改意见、建议。在第一次讨论会结束后标准编制工作组根据与会专家及参会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对标准稿进行了修改完善,形成了第二稿。
(4)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经过上述会议和会后进一步修改和整理、在工作组内再次征求意见后,形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
2、征求意见阶段
2025年4月1日,本文件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面向社会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公示,同时由编制工作组向相关单位进行定向征求意见。定向向包括参编在内的94家单位征求意见,共征得意见22条,其中采纳12条,未采纳3条,部分采纳7条,制作征求意见汇总表。
3、审查阶段
标准编制组根据征得的意见,结合标准制定的实际情况,对标准文本进行调整与修改,形成标准送审稿。2025年9月1日,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组织召开的《钙钛矿光伏组件超快激光划线装备》团体标准审定会在腾讯会议线上召开。专家对《钙钛矿光伏组件超快激光划线装备》团体标准送审稿、编制说明和征求意见汇总表进行了细致的审查,并提出共25条修改意见。最后,专家认为该标准体系及内容符合团体标准制修订要求,相关文件齐备,一致通过该标准的审查。
4、报批阶段
标准编制组根据评审会上专家的意见,结合标准实际编制情况,对标准文本进行进一步调整与完善,形成标准报批稿,于2025年10月提交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申请报批发布稿。
五、标准主要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钙钛矿光伏组件超快激光划线装备的术语和定义、分类、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钙钛矿光伏组件超快激光装备的划线加工应用,包括P1、P2、P3的刻蚀,以及超快激光划线装备的研制、生产和交付过程。
六、标准实施意义
《钙钛矿光伏组件超快激光划线装备》标准的实施,对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一,提升产品质量与一致性。通过规范装备性能与检验方法,可有效减少激光划线过程中的涂层损伤与缺陷,提高钙钛矿光伏组件的效率与长期可靠性,为规模化制造奠定坚实基础。
其二,引领行业有序发展。本标准为钙钛矿光伏组件超快激光划线装备研发与选型提供了明确依据,能有效避免因技术路线混乱导致的技术风险和资源浪费,引导产业链协同创新,提升整体竞争力。
其三,加速产业化进程。统一的测试与评价方法有助于缩短工艺验证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下游应用信心,从而有力推动钙钛矿光伏技术的商业化应用与普及。
本标准的实施,是推动钙钛矿光伏技术从实验室创新走向规模化制造的关键一环。
七、主要实践与应用
《钙钛矿光伏组件超快激光划线装备》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在行业内的实践与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装备制造端,本标准为技术研发与性能评估提供了统一标尺。装备制造商可依据标准中明确规定的激光参数(如脉冲宽度、波长、功率稳定性)、运动控制精度等核心指标进行定向攻关与产品优化,避免此前因技术路线不一导致的设备性能参差不齐,促进国产高端装备的规范化与可靠性提升,加速标准化装备的上市与应用。
其次,在电池组件生产端,本标准为工艺流程的建立与优化确立了明确规范。电池生产商可将标准中定义的划线宽度、划线速度、热影响区控制等关键工艺验收指标,直接应用于其生产线上的设备验收、工艺调试与日常监控。通过执行统一的加工质量评价体系,生产企业能够快速稳定划线工艺,显著提升组件生产的一致性与良品率,并有效保障其最终产品的转换效率和长期稳定性。
最后,在行业生态端,本标准构筑了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的共同语言。设备商、材料商、组件厂商乃至终端客户,均可基于此标准进行高效的技术交流与需求对接。这打破了此前因工艺保密、测试方法不一所形成的信息壁垒,降低了整个产业链的协作成本与创新风险,为构建健康、可持续的钙钛矿光伏产业生态奠定了坚实基础。
八、小结
本标准首次系统规定了钙钛矿光伏组件超快激光划线装备的技术要求与工艺规范,填补了当前存在的行业标准空白。它明确了激光参数、运动控制精度等核心性能指标,并确立了划线宽度、划线速度、热影响区控制等关键工艺质量的测试与评价方法,为装备性能划定了统一标尺。
本标准可贯穿装备研发制造、电池组件生产、以及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各个环节,是钙钛矿光伏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制造不可或缺的支撑,对构建健康产业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