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沥青混合料用抗凝冰材料》T/CI 085-2023于2023年6月29日批准发布

发布时间: [2024-07-16 08:44:39]来源: 作者:

  本文件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提出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归口。

  会同中央直属施工单位:中交二公局第六工程有限公司、中交二公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科研院校: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合肥工业大学、长安大学等

  其它地方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甘肃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新疆维泰开发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高新技术企业:北京马飞龙抑冰科技有限公司、江苏金亿交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科促星火(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共同编写。

  (1)技术简介

  本标准规范和指导公路沥青混合料用抗凝冰材料的应用推广。蓄盐类抗凝冰材料是一种盐包裹技术,该技术使用一种多孔微材料为载体,将盐磨极细的盐分填充至多孔载体中,然后在填充后的载体上覆盖一层疏水膜。在防结冰路面沥青混合料生产时,蓄盐类抗凝冰材料已经完全分散在沥青混合料中。路面修建完成后,由于路面存在微小的孔隙,使水可以渗透进去。加上车辆行驶时,车轮对水的抽提和磨耗作用,盐分会向外释放,这样盐化物在路表面与冰雪之间起到隔离作用,阻止冰雪与路面的粘结。

 

 

  图1 蓄盐类抗凝冰材料结构与路面抗凝冰作用机理

  (2)推广应用情况

  《公路沥青混合料用抗凝冰材料》T/CI 085-2023技术标准,提出蓄盐类抗凝冰材料指标体系,试验方法可操作性强,为工程实施提供重要指导。本标准在制定是在多个国内重点工程项目成功应用基础上完成的。

  近年来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在国内多条高速应用了主动融冰雪材料技术,保障冬季高速公路畅通,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中交二公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在贵黄高速公路工程建设中,按照该标准,设计应用了主动融冰雪材料技术,推广应用5.02万m2,路面冬季抗凝冰效果显著,确保冬季行车安全。中交二公局第六工程有限公司在荣乌高速公路、高速改扩建拼宽路段等工程建设中,按照该标准,设计应用了主动融冰雪材料技术,路面冬季抗凝冰效果显著确保冬季行车安全。

  冬奥延庆赛区公路地处山区,冬季气温低,降雪量大,在降雪天气时路面易积雪结冰,对冬奥赛区内的行车安全造成重大威胁,同时对环保性要求较高。标准化和指导性作用,为延庆冬奥赛区路面设计施工关键技术提供重要依据,有助于促进融冰雪产品研发技术进步。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高速公路主线全长28km,双向8车道,设计车速 100-120km/h。该工程是北京市重点工程,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通航的重要交通保障。该工程表面层采用主动抗凝冰沥青路面技术,即掺加 5%~6%盐化物抗凝冰剂的SMA-13沥青混合料,总铺装面积达到110万m2,为我国首次、最大规模、标准化采用该技术。《公路沥青混合料用抗凝冰材料》T/CI 085-2023制定的指标合理,试验方法科学,为工程主动融冰雪沥青混合料设计提供重要依据,为工程施工提供重要指导。综上所述,该标准具有很好的工程应用价值,推广应用具有巨大的社会和环保效益。

  参编单位北京马飞龙抑冰科技有限公司与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合作共同开发了盐化物抗凝冰材料技术。自2016年来,产品成功在韩国、日本、欧亚等多个国家得到推广应用,有力支撑一带一路项目实施,该技术在国内外均得到广泛应用,累计推广应用200万m2。这些路段实施以来,路面性能良好,在冬季抑制结冰、融雪效果显著,优良的性能得到业主和质量监督部门的高度认可,在该领域的产值持续增长,每年新增合同额8000万元。

  (3)社会效益

  本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道路高质量发展,提升道路服务水平,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率,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通过规模化应用本标准成果,可以提高道路的抗凝冰能力,降低道路维护成本和工人劳动强度,减少能源与资源浪费,避免传统除雪方式对基础设施的破坏和环境污染,减少对土壤和水质危害,实现“绿色交通”建设,有利于推动我国道路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本技术研究解决了如何在公路工程中引入抗凝冰新技术,为将传统的公路产业结构升级改造,成为符合绿色经济模式要求的新一代公路工程技术提供技术支撑和工程示范。

  本标准面向生态文明建设与保障资源安全供给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核心原则,建立了适应我国沥青路面用抗凝冰材料的“高性能、高价值、高能效”沥青路面抗凝冰成套技术体系,全面引领提升了我国沥青路面抗凝冰技术支撑与保障能力,促进壮大了资源节约利用产业规模,为大幅度提高我国沥青路面环保建设水平,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时,该标准的制订也是贯彻党中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以及《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关于“绿色发展节约集约、低碳环保”、《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具体落实,因此无论从社会需求,还是国家政策规划,该标准所涉及技术都具有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