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已成为地方推动高质量发展重要抓手
东部地区注重提升活跃度 中西部地区注重增强发展能力
本报讯 (付 春 王子兴 记者 何 可)记者从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获悉,《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印发以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纲要》部署,进一步发挥标准化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以高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
按照区域划分,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注重提升市场标准活跃度。2023年,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上新增注册社会团体1387家,排名前四的地区依次是广东、浙江、山东、江苏,分别新增注册社会团体205家、102家、96家、73家。公布团体标准数量排名前五的地区依次是广东、浙江、山东、上海、北京,分别公布了2485项、1510项、1255项、889项、818项团体标准。在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上自我声明公开企业数量位列前五的省份中有4个来自经济发达地区,分别是广东、山东、浙江、江苏,其自我声明公开企业数量分别为7679家、7174家、6108家、4227家。企业标准“领跑者”标准数量排名前五的地区依次是广东、浙江、山东、江苏、北京,分别有1152项、384项、380项、259项、252项“领跑者”标准。
中西部地区注重增强标准化发展能力。2023年,在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上自我声明公开企业数量位列第一的是河北省,其自我声明公开企业数量为14489家。在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上自我声明公开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位居全国前十的省份有一半来自中西部地区,分别是河北24163项、河南23309项、四川9242项、安徽8051项、湖北7048项。本年度参与对标达标专项企业数量位居全国前十的省份中西部占65.1%,其中新疆1210家、湖南1171家、湖北788家、河北394家、内蒙古254家、安徽158家、江西146家。对标结果数量位居全国前十的省份中西部占62.8%,其中湖南2447个、新疆1638个、河北1086个、湖北907个、内蒙古372个、江西254个。湖北省咸宁市开展城市标准化综合试点(自然生态公园)、四川省成都市召开公园城市标准化分论坛,形成了多个标准化工作亮点。
与此同时,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长江经济带、沿黄九省(区)等区域持续推进标准化协同发展。长三角地区聚焦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目标任务,在数字政府、文化旅游、公共交通、卫生健康、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三省一市共同发力,制定《制药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区域协同地方标准36项。京津冀建立形成三地标准化部门与三地行业主管部门共同组织制定区域协同地方标准的“3+X”协作模式,在交通、卫生、生态环境、安全生产、市场监管、商务、人力资源、文化旅游、工程建设等多个领域制定了京津冀区域协同地方标准84项。举办第二届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标准化合作联席会议,发布《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区域协调地方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和两项生态保护区域共享标准。召开沿黄九省(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标准化大会,签署了《沿黄九省(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标准化战略协作机制框架协议》。粤港澳签署促进大湾区标准发展合作备忘录,联合发布食品、中医药、交通、养老等湾区标准161项,近900家粤港澳三地企业声明使用湾区标准。福建深化两岸标准共通,创建两岸标准共通标准化试点38个。
据介绍,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将进一步加大地方标准化工作力度,推进标准化创新发展试点,创新区域协调发展标准化模式,加强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标准实施和监督,不断提升标准化效能,为地方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效的标准化支撑。
《中国质量报》【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